巴黎圣母院读后感5篇(2)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4:
我在暑假期间读了一本书——《巴黎圣母院》,我被他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了,我终于认识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外表长相只是一个躯壳,只有真正的内在美才是最美的!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闻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群性格鲜明、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从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和悲惨的命运中向人们展示了15世纪的巴黎生活。
其中男主角敲钟人卡西莫多是个长相怪异、独眼、驼背、还坡脚的丑人,但是他内心却非常的善良。这形象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使我懂得了美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种经过重重磨难而发出来得美,这是一种凝结善良与勇敢的美。这是一种反抗,一种对当时残暴统治的反抗。
女主角艾斯梅拉达是一个吉普赛少女,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西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卡西莫多与艾斯梅拉达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还有克洛德外表非常漂亮,表面上也是一个“好人”,实际上蛇蝎心肠,内心非常丑陋,居然采用自私、损人利己、道德低下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一点罪恶感都没有。他和卡西莫多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布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
卡西莫多虽然外表十分丑陋,但本性善良,一开始听信副主教的唆使劫持爱思美拉达,但后来被爱唤醒,把他的养父副主教推了下去,救爱思美拉达,并与她静静地死去。当时的社会,注定这个聋子,只会受到讥讽与嘲笑,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命运与爱思美拉达一样悲惨,一样化为尘埃。社会的黑暗,人性的黑暗,铸造了悲剧。悲,悲封建专制的残暴,悲人性的泯灭,悲命运的不公!悲世俗的无奈,悲死亡的降临。在这个幸福的时代,我们要珍惜。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漂亮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人心。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已活活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也是给我们的警示。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不能随波逐流、浪荡荒废,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人格尊严,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能因为放纵自己而被污浊了有责任的心灵。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出色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发人深思的反面悲惨后果。
巴黎圣母院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何谓美丑,何谓真正的美。外表美只是一种花哨的东西,唯有内心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我们要提倡的美,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美。
读了《巴黎圣母院》,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美与丑,我励志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篇5:
作者:刘梓凝
康德将美划分两种——纯粹美和依存美。
前者不涉利害、概念和目的。比如春天盛开的鲜花、头顶纯粹的蓝天、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然,任何人都具备欣赏这种美的能力。没有一个人不会为了那花朵的鲜妍和芬芳而稍微畅快了心情。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加雕琢的,也无需解释的美,它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而后者,则主要与利害、概念和目的有关。最简单的比方是古典音乐。几乎没有人生来就会觉得这种音乐美妙至极吧。如果你要哄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睡觉,摇篮曲一定比《四小天鹅》来得管用。但是,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加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一定有一大部分人被古典音乐的厚重和优雅所俘获。就算你顽固不化,如果有专业人士给你讲一讲这个旋律象征着什么、那个节奏表达了什么情感,那你多多少少也会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爱斯梅拉达的美显然属于第一种。你无需同她讲话,只消站在圣母院顶远远地望着她乌黑的头发和欢快的舞步,内心便会被她的美所击中。虽然她对卡西莫多无情地说“滚开”,对道貌岸然的弗比斯抱有强烈但盲目的爱,但没有人可以否认她的美丽。可以说,这是一切的根源。如若不是她这么美,克洛德也不会无条件地疯狂地爱她,使她毁灭。令她痴痴爱恋的弗比斯也属于这一种。她说:“我心目中的男子汉要头上戴着铁盔,手里拿着利剑,靴跟上装有金马刺。”是的,对她来说,这就是美的,一个骑士最威武健壮的美。她爱他,仅仅凭着这一点。
卡西莫多的美属于第二种。在外表上,他与美毫无关系,但他做的事情使人感到美。我在此处并没有说他的心灵是美的,因为心灵美是前提是心灵完整,而一个能说出“我情愿自己完全是头畜生”的人显然不符合这一点。另外,我不认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毫无占有欲的。起初,他并没有怎么注意到她的美丽,他的舍身相救完全出于对在耻辱柱上那口水的报恩。也许是因为他太丑陋了,很少有人不去嘲笑他、欺负他,所以他对生命中每一位恩人都充满了近乎奴仆的感激和忠诚。在庇护她的期间,他也逐渐为她的美所吸引而爱上她。他所表现出来的美,源于他对她的爱从根本上说是绝望的。当爱斯梅拉达在陶土瓶与水晶瓶之间选择了后者时,他的绝望进而成了无望。他从来不会像克洛德那样长篇大论企图征服她,发出“爱我吧!爱我吧!”的卑微乞求——他知道那绝无可能。然而,在她死后,他却不能再抑制心中的占有欲。他紧紧地抱住她,再也不用担心她内心泛起的难以压制的厌恶。他的美在于他的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你不爱我,我也不强迫你爱我。我只要爱你就好了。因此,他总是替她考虑得那么周到。
在康德看来,纯粹美和依存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而且前者比后者的存在要广泛得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即日久生情比一见钟情的存在要广泛得多——通常对方做了什么才会让你喜欢或爱的。而又由于依存美依赖于概念、目的和利害,它只能存在于人或被赋予人性的东西上,因而对于它的理解更大程度上地取决于认识主体自身而非客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年龄越大的人在爱情中越注重内心和忽略外表。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矛盾,即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注重内心比注重外表要高尚,而其对应的两种美是没有高下之分的。这两种爱本质上都是对对方的一种需求,毕竟谁会爱一个又丑陋又卑鄙的人呢?在我看来,克洛德和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占有程度多少的差别。或者说,这世上一切非亲人之间的爱本没有差别,重要的不是爱的原因,而是在这之后如何去做。克洛德的悲剧,在于他在人性与神性的挣扎中扭曲了心灵。
以上的文字想必雨果是不会同意一丝一毫的,因为他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