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写作指导 > 作文评语 >

当今作文评语改革

时间: 小兰2 作文评语

  实施高效作文教学,迫切要求学校及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真正转变观念,按照课标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今作文评语改革,欢迎阅读!

  当今作文评语改革,推行高效作文教学: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新课改要求实施高效创新教学,推行高效作文教学是实施高效创新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旧的评价体系并未及时完全改变,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按照新的理念和新课改要求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遭遇来自内外主客观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产生困惑甚至继续沿袭过去的做法而裹足不前。

  一、实施高效作文教学,迫切要求学校及上级教育教研部门真正转变观念,按照课标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机制,给语文教师松绑减负,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以便教师借鉴吸收最新作文教改的成果,灵活地采用合适的教法。

  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当前高中作文教学也有类似的问题。表现为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作文,全收全改,精批细改,但收效甚微,学生普遍对写作毫无兴趣,写出来的作文大多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抄袭套作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作文评价制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并未改变,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阻碍了作文教改成果的转化推广。

  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在好多学校里,不是语文备课组规定,而是学校对语文老师规定的硬杠杠:每个班一学期必须完成六至八篇作文,必须全收全改、由教师亲自精批细改,每月还要检查公示。语文老师若是让学生自评或互评作文,可能会遭致领导的批评,同事的非议,家长的责难,学生的反对。在领导的心目中,衡量一个语文老师是否尽职尽责,有没有偷懒,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作文完成情况。这样做的后果是,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为了按时完成任务,老师的批改往往显得匆忙粗糙,大多是“本文的优点是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或“本文的不足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等模式化、简单化和笼统模糊性的评语,学生不爱看,作文发下去以后,他们关注的只是分数,基本上是“学生作文老师改,看上一眼后抽屉里甩”。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老师训练学生作文,要教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因为“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故必养成自己检查修改之习惯。且老师之改,目的也在于做到能自己改,最后阶段达到可以少改甚至不需要改。”“老师独改,不如与学生共改,为效更大。”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应“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对于学生作文该如何评改,我们可以检索到大量的相关的研究论文,研读这些文章,不难发现,尽管研究者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都是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或自评,或互评,或小组共评,或师生共评,形式多样,卓有成效。遗憾的是在日常实际的作文评改过程中,限于学校制定的教师对学生作文须全收全改、精批细改的硬性规定,这些好的做法始终只是停留在小范围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没有得到广泛推行,对不少语文教师而言,批改作文至今仍然是他们最头疼最辛苦最痛苦的一件事,高中作文教学仍处于低效乃至劳而无功的状况之中。

  “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方法,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自身发展、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而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则是这种机制的重要基础。”②我省高中新课改已经开始实施,课标及配套的课程选用教材都已确定,实施新课改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这就需要学校及上级教育教研部门主动及时地改变原来陈旧落后的评价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

  二、实施高效作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作文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新的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写作的正确导向、发展和激励作用。

  目前我省高中新课改已经开始实施,但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主要还是沿用过去的做法,新旧两种观念以及新观念和旧制度之间不时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学生作文因受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积弊并未消除。具体表现在:a.学生作文评分与评等的矛盾。新课改要求对学生平时的习作只能评定等级,不得打分,但是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和高考中,作文却只能打分,使得评定等级的意义大大消减。b.作文评价在区分选拔和促进学生发展作用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受此影响而矫枉过正,为了不伤害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保护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存在着过分拔高的倾向,但对优秀习作又怯于慎于打高分和满分。例如,在平时作文评定优良中差等级中,“差”是没有的,中也很少见,在考试中,评分标准规定:满分60分的作文的切入分定为45分,也就是说,写得质量再差,作文态度再不认真,也可得45分左右,而写得较好的也只有48分,客观上助长了阅卷过程中打“太平分”的倾向,使学生误以为作文写好写坏没多大区别,作文甚至语文学科不重要,不用认真对待,使那些热爱写作认真学习语文的同学的积极性也大受伤害。C.考试的一次性、限时性和限题性等特点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部分学生由此产生投机心理,平时不认真积累准备,考前突击一下,结果却往往和别人的差距并不明显。d.在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下,真正对学生作文评价有决定影响的还是考卷上作文的分数,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喜好,学生作文套路化格式化十分明显,像文章开头劈面就是几段华丽排比句,结尾一定点题,中间是几个陈旧的“万能”典型事例已经成了一种模式。韩晓波在《每日新报》上撰文说:“作文的根本弊端也是在于实际应用和课堂教学的严重脱节,那完全是两种评判标准。作为一名职业媒体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凡是那种充满了华丽排比句和牵强陈旧的引经据典的‘高分作文’,没有一篇是可以发表的。同时,可以发表的文章,又基本上不符合中小学考试的高分标准。如果说发表算做是‘应用’,高分算做是‘教学’的话,那么‘应用’与‘教学’就是完全互不搭界的两码事。我主张,看一个孩子的写作水平高低,不要看他交上去的作文,而要去看他的博客。那才是他的真实水平。”话虽尖刻,但却切中了中学生作文的时弊。

  为了改变学生作文这种“假大空”和“新八股”的不良状况,加强评价对学生作文的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激发其写作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推行新课改的有利条件,综合吸收作文教改的研究成果,大胆改革作文评价。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的积累与发展,将学生平时的作文学习情况和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与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挂钩。我们知道,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经过经常的一定量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为此课标规定,高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为了保证规定的落实,鼓励学生坚持认真写作,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周记日记、读书报告等自由练笔材料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也可以将学生一学期中每次的习作成绩作好记录统计,以一定的比例折合成学生期中期末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成绩,消除作文“一考定成绩”的消极影响,防止学生在写作上产生投机心理;也可以指导学生整理修改自己的作文,编订个人优秀习作选,三年累积下来,作文数量和质量将相当可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将逐步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成就感都会大大增强,如果部分学生在写作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写出了十分优秀的作品,甚至可以将它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推荐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渐配合课改的要求,据报道:今秋我省高中课改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和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起,共同作为高校选拔录取的依据。据此,重视高中生作文的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将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文评语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相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作文真实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主题词:评语改革实践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许多语文教师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收效并不明显。特别是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曾提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老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有的语文教师精批细改,着力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化力不少,但学生不领你的情,下次作文还是“一如既往”,虚心接受,坚决不改。那么如何才能使功夫不“同于虚掷”,真正使学生做到“晓其故”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客观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喜欢作文,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在通过作文批改,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主要是从改革作文评语的写法入手,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相交流。

  一、利用商榷式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作文的过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评语的生硬、刻板,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苦的事。其实学生作文只是一种练笔,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学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有希望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即使是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也要用一种商量式的评语。

  例如,有的同学文章写得很好,但书写潦草,于是我就写了这样的评语:“这样优美的作文,只有整齐的文字书写方可与之相配,你认为然否?”还有像“这里的顺叙改成插叙,你看行吗?”等等。这类评语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语气温和,容易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有了动力,学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学生的作文才会畅所欲言,才会有创新,有活力。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了。

  二、利用追究式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的真实性。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灵魂。由于引导不当,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或懒得去找,每逢作文,就编一些空洞的、虚假的内容材料。如写友谊,一个班有十多位学生写外校转来一位新生,恰好同位,经过友谊的波折,一学期后他(她)要转学了,送我一件纪念品,并附一张纸条,“我”也忽然感悟到了友谊的珍贵等等。通过评语改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身边的小事、趣事,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如一位学生在一次写作中写了拾到1万元钱归还失主,事迹被登报表扬的事。我一眼看出是抄袭,但我并没有在评语中简单否定,而是这样写道:“你拾金不昧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能否拿来那张报纸让老师把你的先进事迹向同学们宣读呢?”学生看了评语犯难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做这件好事。为弥补谎言,他后来专门找好事去做,写出了做好事系列作文,我把他的作文在班上介绍,班上许多同学以后都注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身边小事,大大丰富了作文的素材。

  三、利用肯定式评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不可攀的。其实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算得上创造。因此,我在作文评语改革中,也尽力去挖掘这样的动态。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有一点新思想,有一点新见解,我都予以肯定。如写人物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写他们的优点,给予赞美,而有一位学生却写其缺点。我在评语中说:这次作文中,你是唯一一个写人缺点的,这是一种好的尝试,能把你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吗?由于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敢想、敢写,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对话式评语,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

  在评语改革中,我还要求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进行对话式的交流和作文修改,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评语的作用,也带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对话式的评语,对学生的作文或思想行为提出建议,让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指导去修改作文。同时引导学生互定标准、互改习作、互谈体会、互推佳作,加强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寻找他人作文中的闪光点。这些互动式的评改和评语,也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五、利用情感式评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这些话都是对作文与做人关系的很好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作文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改革作文评语,拓宽评语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情感式的评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有位学生在作文中等写他的爸爸在单位经常拿公家的东西回家,他觉得不对,又不敢跟爸爸说。我在评语中说:“你可以试一试把这篇作文悄悄地放到爸爸的书桌上。”后来,学生告诉我,他爸爸现在不再拿公家的东西回家了。通过这次评语,我想父子俩的心灵肯定得到了共鸣。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说:“从寒假起我迷上了琼瑶小说,受到父母的责骂,自己也感到妨碍了学习,但我不能自拔,我该怎么办?”我这样写评语:“看几本琼瑶小说也好嘛。但是一,鲁迅说过,看《红楼梦》不要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那么看《几度夕阳红》,你也不要去充当‘何慕天’;二,克制是种勇敢,有时甚至是比冲锋在前更需毅力和勇敢!”过了一个星期,他告诉我:“我克制了。”

  我们不要单纯地把作文教学看作是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不要对学生的作文提过高的要求。作文评改只有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理解、信任学生,多用高榷性评语,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以自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外,阅读与作文,才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8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