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学议论文4篇
关于博学议论文一
今天,妈妈特意给我和爸爸烧了一盘红烧鱼,我一见红烧鱼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因为我最喜欢吃红烧鱼了。妈妈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在一旁提醒我说:“小丰,吃鱼注意鱼刺……”
我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觉得喉咙十分疼痛,“呀!是鱼刺!”我不禁大声地喊了起来。妈妈急忙让我吞下几口饭,爸爸说“不行,虽然鱼刺可能会随饭咽下去,但鱼刺也有可能在咽下途中划破血管,是很危险的。还是用醋解决……”这时,爸爸转身去厨房帮我倒来了一小勺醋。
“小丰,来,把这勺醋喝下去……”
一勺醋喝下去后,我觉得鱼刺先是像个顽童一样在喉咙里不肯走,但一会儿,鱼刺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哎,老爸真神呀!
“爸爸,为什么醋能解决喉咙里的鱼刺?”爸爸笑着告诉我:“骨头一类的东西含有钙质,钙遇到醋就会软化了。鱼刺也不例外……”
醋还有这样的妙用。啊,老爸真博学!
关于博学议论文二
电脑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就在前不久,我家也购置了一台。这个电脑的屏幕是液晶的,下面刻着金灿灿“联想”两个字,鼠标和键盘是防辐射的。一看这“装备”,就知道这种电脑不是很便宜的。
这个电脑刚刚“落户”在我家,我就迫不急待地启动了它。我左按右按,无意中按到了网页,出了一栏“百度搜索”,我想这就该是查找资料的网站吧!于是,我输入了关键字“松原市天气预报”,网页中马上出现了今天、明天、后天的天气预报。哇!网络就是这么神奇吗?明天的天气真会是这样吗?一连串的问题涌上心头。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说:“网络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有了网络,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与舒适;如果没有网络,人们查找资料或是联系起来就非常困难。”我不相信,心里想:“也许就有天气预报吧?”我一定要试试。我又输入了“电脑的构成、吸烟的危害……”真的都找到了!总之,网络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网上“游荡”了一个多小时了,爸爸催促我好几遍,我就是不肯离开电脑。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比如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危害很大,你想一想,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我忽然想起在我班同学中,有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同学每天长时间上网,造成了近视……。想到这里,我不好意思地离开电脑,心想:“我要合理地使用电脑,不要被网络所诱惑。”
是呀,电脑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资源,我们也要摆脱不健康网络信息,不要被这张大网束缚住心灵,这样才能做到“电脑在手中,博学天下游”。
关于博学议论文三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似是而非地沿用过,而那个出了名的古代笑话则说的是:“你们女人肚子里是因为有孩子所以能生得出来,可秀才肚子里却没有文章,如何能顺利地写得出来?”
“文章本天成”是没错的,“妙手而得之”,也是没错的,错就错在人们容易发自习惯性地去曲解这两句话。
文学的本质,无非就是人学,而人学,则是一个不管读了多少书也都无法真正能去替换得了的概念。故而,我把“广闻”二字列于前,而把“博学”列于后。之所以这么排列的意思也不过是:“广闻”,属于文学创作的最根基,而“博学”,则是提升文学创作之境界的有机推动力。
好的文章,应该很凝练很耐品并具备很大的扩展性思考余地,这一点,四大名著已经为我们作了最好的阐释。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千古传唱而不衰,其因何在?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先来分析上阙。
“明月几时有”这句其实很平常。
但凡文人,在月朗星稀之夜,在面对着明月而有所感怀的时候,估计多半都会产生这种心境的,但是接下来的“把酒问青天”,却并不属于每个文人都能拥有的情怀,这就是苏词的与众不同之处。而与众不同,则在于观赏明月时的情怀不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很明显开始表述他的疑问了。为什么要疑问呢?是因为苏东坡醉了,醉了就要开始指天划地了。自然,苏东坡在对着青天问完这句话之后,是得不到什么回答的,于是他打算乘着醉意“我欲乘风归去”。呵呵,这才叫真正的狂放:一喝醉了就想上天去看个究竟,问世间文人,究竟有几个能有此情怀?
狂放的苏东坡,究竟还没有醉个一塌糊涂,因为他也知道“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以他要收敛一下自己的情怀,并弄一个自嘲的结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等自嘲完了,苏东坡就开始认真关注起“明月”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而自古以来喜欢写诗词的文人,在他们写明月的题材时,几曾想过明月之如此这般在运动中的旖旎景色?
苏东坡发现了明月在运动状态中的美感之后,遂发出感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要感慨呢?因为他自己官运不济,被流放了。
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轮明月的运动轨迹,就让苏东坡明白了“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也总算没有白写这首《水调歌头》。
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最后一句,在我看来倒不像是苏东坡的真心话,也不像是因为他真的在大醉之后,忽然想念起某位红粉佳人而作的句子,反倒像极了为写完《水调歌头》这首词而玩弄的点睛之笔。但是针对这首词而言,这最后两句,无疑属于真正的画龙点睛之笔,而对于苏东坡个人在当时的心态而言,却未必就会是真的如此之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几乎变成了千古以来举凡关乎爱情以及团圆之概念的最佳阐述,从而让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大放异彩,并得以在世人之间争相传颂。
我们来分析一下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到底向我们蕴示了一些什么。
首先,是苏东坡的豪放与大气的个性。这种个性,属于真正的浩然之气,也是苏东坡常年累月读圣贤书所积养出来的文人风骨和人文底蕴。而假如没有这种浩然之气,那么“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些词句,很显然就无法流传于后世了,因为可能连产生都很困难,更何况流传后世之论?
其次,苏东坡具有很宽阔的胸怀与散淡的情绪,所以他就能做到在狂放之余,也没忘了自嘲一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当然了,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之中,肯于在一首词中去自嘲之人,其实很少见,何况还是在大醉之后,并在对天发问还不得解之后?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苏东坡的细腻一面: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因为不论他再怎么对天发问,其结果究竟还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所以在下阙中,他就很自然地把眼睛对准了月色以及明月的运动轨迹。
虽然苏东坡在下阙里大发其感慨,然而我却始终认为这首《水调歌头》之真正的寓意所在,正在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两句上,至于其它的词句,实质上无非都是陪衬着这个主题罢了。
然而世人对这首《水调歌头》的理解,也或许正在于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论世人如何去理解这首词,我在坚持我的看法之同时,却也总结出了一些东西,至于对错与否,欢迎探讨,但是我还是打算先把自己的所感所悟给写下来。
“文章本天成”的意思,是指很多美好的情感以及人文性的浩然之气,绝非通过无病呻吟的造作手段就能造得出来。这种浩然之气,必须通过广闻博学的日渐积累方可逐渐养成,而非一日之功即可造就。
“妙手而得之”的意思,也并非指举凡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就都是天生的“妙手”了,正像那个古代笑话一样:所谓“腹中有,故而不怕生”,“怕生”乃是因为腹中没有的缘故,而与“手”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多少关连性。
“广闻”的含义,是指对客观事物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积极主动地开展全方位的思考,而“博学”的含义,却正也是泛指从事文学创作所必须的文字功夫以及个人的境界之修养,要不然,怎么可能会培养出人文化的浩然之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估计举凡读书人,没有几个会不明白的。
然而,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博学”仅仅不过是基础,而不是必然,只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广闻”,才能真正造就文学创作的辉煌。
吾国之文人,博学者多得几乎泛滥成灾,而广闻者却稀少得凤毛麟角,故而绝大多数人读书人,不但没有养出真正人文化的浩然之气,相反,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走进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泥潭里去挣扎个没完没了:所谓喜欢“吊书袋”的学究先生是也。
文为广闻博学者彰!
“广闻”在前,“博学”在后,万不可颠倒这个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