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体会心得

时间: 新华 心得体会

写心得应该真实、客观地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和故事,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读后感体会心得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体会心得,供大家参考。

读后感体会心得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

最近用了几天时间看了同学介绍的《简.爱》一书,觉得简.爱的一生中,幼年时期在舅妈家很悲惨,后来得到了好心人资助得以上学,上学之后,又得以在罗彻斯特的家里当教师,最后,两人相爱,却又经历了一些波折才得以在一起。我个人觉得简.爱的一些做法非常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

简.爱在经历了幼年时期悲惨的生活和孤儿院的艰苦生活,她在朋友海伦的鼓励下获得了振奋起来的力量,并重新获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理解。这充分表露了她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在八年的学校生活里,她获得了一种内在力量——忍耐,这让她变得格外刚强。后来,她在经历了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受尽了贵妇绅士的嘲笑鄙视;在知道罗切斯特已经有了妻子之后,她并没有纠缠,而是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后,决意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这不正表现了简.爱对自由、自尊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吗?

简.爱对自由的追求,不正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吗?

从简.爱的身上,我看到了她正直善良的美好心灵。当她知道自己可以继承两万英镑成为一个大富翁时,她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异常平静,并没有非常的激动。而当她知道在这世上还有几个亲人——也就是救过自己的圣约翰兄妹时,她欣喜若狂,并主动提出将遗产与兄妹三人平分。一个多么慷慨、不为金钱诱惑、把亲情和友情放在第一位的人哪!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她回到桑德尔庄园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变成废墟,并且听说罗切斯特为救别人而变成残废时,她不顾一切找到了罗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顾他,并毫不犹豫地嫁给他,跟他过着幸福的生活。多么纯洁、多么高尚的爱情。这不正表现了她正直善良的品质吗?

简.爱正直善良的品质,不正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吗?

《简.爱》一书写的是简.爱一生的经历。一方面,她追求自己的幸福,以及反抗所谓的命运;另一方面,她又在捍卫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灰姑娘的奋斗史,她追求一个基本的权利——平等。

简.爱追求平等的意识,不正体现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吗?

《简.爱》一书阐述了一个灰姑娘简.爱的奋斗史。同时,简.爱的一些品质和做法也无不在体现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

《简·爱》蕴含的又一则真谛是:战胜挫折。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应该想想简·爱的悲惨遭遇,从小被命运捉弄的她,永不言弃!千百次挫折的考验,造就了她幸福的道路。面对挫折当自强,当困难真正来临时不要哭泣,也不要绝望,要有着一定能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样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务必相信:心向着阳光的方向便不会看到阴影。 简·爱一路走来,鲜花于泥泞在她人生剧幕中交替,有激动,有艰难,更有幸福。《简·爱》整本书就像一曲悠杨的草原牧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变化多端,充满了转音与轻颤。这本书给我的启示颇多,同时也让我获益匪浅。愿世间每一个人都能像简·爱那般,过程比较失败,结局很是意外。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2

这个两个星期我把《飘来荡去》这本小说的原版和网络版都看了几遍,我个人更倾重于原版的结局,网络版中的结局很平常,很多电视剧、小说、电影都是这样,主人公为爱搏斗,然后不幸去世。但是原版的结局看了让人很伤心,所以在这里我只对原版小说进行剖析。

全书看完了,我有很多疑问和想法,虽然我没有哭,但内心被楚戈、林箐、小米等人缠缠绵绵的爱所感动。人物的各方面我就不介绍了,因为网上很多篇文章都有写,下面我就写一写我的看法吧。

当我看到小米背叛了楚戈,而楚戈却因为他的不忍心没报复小米时,我真的很高兴,楚戈真的是条汉子,我们这些读者肯定知道,小米是因为太爱楚戈了,所以她自己认为那样就是背叛了他,其实当时小米应该是最可怜的一个,她的离开,伤透了楚戈的心,也伤透了自己的心,小米为什么不去向楚戈说出事实?那时候楚戈是真的真的非常爱她,楚戈一定能够原谅她的,小米的选择显然是错了,她的离开,为下文作了一个伏笔,也使这篇小说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局。

作者在楚戈人生将要堕落深渊的时候,给了他一道曙光,安排了一位天使,一位集可爱、温柔、善良、美丽于一身的女孩——林箐来拯救他,正是因为楚戈偶遇林箐,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丝的希望,他不断地追求着林箐,但他在林箐面前总觉得很自卑,他觉得自己的龌龊配不上林箐的圣洁,但正因他也是一个对兄弟、亲人和女孩子都非常善良的人,并且作者让林箐在侧面——网络上以一个网络情人的身份来了解楚戈的内心,所以林箐接受了楚戈的爱,因为,她也爱他。

读到楚戈于林箐在楚戈故乡的草地上散步的时候,我心里很感概万千,林箐把自己的初吻给了楚戈,并且为楚戈而舞,唱出那支《雪中莲》,楚戈说得很对,林箐就像一朵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一刻,我也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够永远,两人能白头偕老,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可是,让我们都没想到的是,楚戈,他还没有忘掉小米。楚戈把那个困扰自己20年的梦告诉给了林箐,林箐可能也知道了,在楚戈的梦境中,出现了小米和雪儿,而她却未现身,楚戈这一生最爱的女孩就是她们三个,那个跳楼的女孩,可能就的是自己,她不敢想,她那时候已经深深地爱着楚戈,她不能没了楚戈,所以她才要提前结婚。我还记得,在林箐和楚戈结婚前,她要告诉楚戈一个能让他惊喜的消息,可能很多读者都猜到了,林箐是想告诉楚戈,她就是雪儿,游戏里的雪儿就是她。

可是,世界上是没有最美好的,缘份、命运常常把人弄得飘来荡去,楚戈就在此时得知小米背叛他的真相,他就去找小米,并且原谅了她,还在不觉中要和她结婚,我当时真的很无奈,楚戈的心太脆弱了,太容易被别人感动了,楚戈当时竟然没有想到苦苦等候他回家的林箐的感受,我真的很想说:“楚戈,混蛋!”也许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楚戈和林箐应该是一对儿的.,或许只有林箐才能感化楚戈,但楚戈却背叛了林箐。林箐能不顾及楚戈的过去,和他在一起,并且多次帮助他,楚戈还在很多时候向林箐立下永不分离的誓言,楚戈竟然要林箐把这段爱恋当作一场梦,他还不知道,林箐已经爱着他了,爱得那样痴。楚戈始终无法忘记那刻骨铭心的初恋,他可曾想过,他和林箐分手时,林箐对他的冷漠是装的,林箐是为了不让他为难,林箐实在太善良了,导致她赌输了这段爱情,林箐的心里只有初恋,没有第二次相爱,她把爱倾注在楚戈身上,已经超越了刻骨铭心,超越的永恒,是那些无法想像的极深的爱。林箐在现实中无法拥有楚戈,她就想在网络上与楚戈相守,但是,楚戈又一次地伤害了林箐,林箐绝望了,她已经得不到了。看到最后林箐为爱殉情,跳楼身亡,我真的很恨楚戈,为林箐惋惜,但我不恨小米,她只是坚守着自己的爱情罢了,她没做错。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是身上,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选择谁?如果我是楚戈,我会选择林箐,小米应该成为他的过去,他应该珍惜现在。但有一点很困扰,小米怀了楚戈的孩子,这让人很头疼,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楚戈的最爱是林箐,并不是小米,当责任与爱情撞击时,他选择了责任,也不能全说是责任,因为楚戈也爱小米,只有没有爱林箐那样的深。

作者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把一位天使从世上抹掉,这也更符合故事的真实性,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的,就只是一霎那。

话已经说完,最后为这本这么好的小说配首歌——《爱情转移》。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3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4

这段时间,我读了《老人与海》,这个故事刻画出一个与大海搏斗,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生活的老渔夫。大家都知道,老人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是在告诉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但老人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出海捕鱼,最终捕到一条巨大的鱼。

从这本书里,我领悟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许多困难,失败,还会负面着许多情绪,很多人因此失去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一点都不坚持,有一点小困难都做不到,都选择了逃避,面对挫折都选择了放弃。

和已经生活窘迫的老人相比,那些逃避挫折,逃避困难的人,这些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困难,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我们可能因为考试的失利,而失去信心。或者是被别人批评,而自弃。在这个时候,想想这个老人,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无论是与故事中的那个老人比,还是和现实生活比,我们都要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挫折。因为,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在今后我们会有更加多,更加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是,我相信,只要想到那个老人,只要想到老人那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会变的坚强,面对困难!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5

今天,我读完了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写的一篇名著《老人与海》。它讲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在海上勇斗大马和大鲨鱼的故事,表现了老渔夫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读这篇小说,我很感动。老人的坚强、宽厚、仁慈、富有爱心一次次触动了我。

当我读到“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的时候,我百感交集,面红耳赤。对比老人,我看到了渺小的自己:平时一遇到难题,自己不愿意多加思考就去请教老师。当我读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时候,我又想到平时老师布置作文作业后,我束手无策地坐在书桌前烦恼的样子,不禁羞红了脸。

老渔夫的故事感人肺腑,我决定像老渔夫一样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6

本书讲述了一位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在艰难捕获大马林鱼后数次与鲨鱼搏斗并成功回归渔港的故事,歌颂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崇高精神!

一个被上天“遗忘”84天的老渔夫,凭借着永不服输、充满奋斗的精神,毅然在第85天出海捕鱼,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圣地亚哥艰难地捕到了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然而,上天对圣地亚哥的考验终究没有那么轻松,在他回归的时候,他捕杀的鱼不断地遭到鲨鱼的“袭击”,虽然经过艰难地搏杀,老人终于回到了渔港,但他却还是空手而归~~

圣地亚哥看似是个失败者,但其实他是个“一无所有”的胜利者,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具有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面对艰辛与磨难,我们不能给打败,而是应该大胆向前走,即使被毁灭,也不可以被打败,纵然面对死亡,也要如此!

当然,圣地亚哥不是圣人,他也需要别人给予信心与鼓励,而马赫林的出现刚好给他带来了这些东西。马赫林总会在老人捕鱼回来后安慰他、鼓励他,让圣地亚哥重拾自信,获得谦卑的品质。还有,马赫林给整片小说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没有马赫林,就不会出现数次老人唠叨的“要是马赫林在这里就好了”,马赫林给了老人自信,让老人归属感,他是个重要人物!

总的来说,圣地亚哥在海明威的笔下是为“悲剧人物”,但老人身上却映射出“超人”的品质: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海明威用象征性的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自我求证意识。

重温了一次《老人与海》,我又读出了一些以前未曾领悟到的道理,我想我以后还会再多读几次,不断去品味海明威笔下的“超人”精神!

有着拼搏,勇毅,不屈服品质的人,相信会让每个人都敬佩。在我的心中也有着一位这样的英雄,他就是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海明威电报式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和“冰山”原则指导下荡人心魄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心中的英雄和鲨鱼搏斗的每个动作和场景都拨人心弦!

茫茫大海上的等待是寂寞难耐的,水面下的世界或许绚灿多彩,但船上的人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四方一色的水土。但这位随遇而安的老人,没有被这种孤独感困住,而是思考着天上飞的鸟,水中游的鱼,流动着的海洋。老人还会对着偶然见到的海鸟说话,不管他听懂没,他喜欢自言自语,有人会说他像疯子,但老人不会在乎这些,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在他人眼中是遥不可及的荒谬,他仍然随心地卷动着鱼线。

终于,有一条很有分量的马林鱼上钩了。年轻时身强力壮,曾被称为“冠军”的老人,却被它折腾得十分狼狈。左手被绳勒得麻木,鲜血飞溅,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尽管他多次说到“但愿孩子在这儿就好了”,但老人始终没有放手。从简单的话中,看出了老人正与他那潜在的孤独和无助作斗争,而他始终不肯放手认输。最后,正是他那份执着的信念,让他战胜了那条马林鱼!

与老人相比,我们并没有经历那样的痛苦与威胁,但有多少人却在困难面前轻易低头认输。人生有如一次长旅,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情、家庭、仕途的挫折或者其它种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困惑、迷惘、失意而不能自拔的时候,那种颓丧、空虚、落寞的情绪有如阴雨连绵,久下不停,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犹如一轮明月,照亮了读者的心灵,照亮了前行的人生之路,让我们从老渔夫的身上学到了勇敢与不屈服的勇气。

在与马林鱼的一番搏斗之后,海面又渐渐恢复了平静。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老人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在与汹涌而来的鲨鱼搏斗中,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他依然像一个奋勇杀敌的勇士一样奋力作战着!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会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从老人的身上,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的。的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我们的航行究竟结果如何,但作为一个不被击败的人,太阳总是要落下去,但是明天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都甚是惊叹。第二天早上,老人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端给他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渔,孩子告诉老人说,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

小说写的其实就是人和自然的决斗,是人战胜自我,征服自我,超越极限的争斗。老人是人类的化身,而海是人类征服的一切。正因为人类的不完美才让人类追求,而人类的追求成就着人类的完美。这篇小说诠释了人活着应有的品格,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学到的就是:人应该是乐观,不屈服,有耐性的,一切的诸如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过去,我们面对困难要永不言败!人应该是多情的,情感生爱,对对手的赞美和爱能增强征服困难的乐趣和勇气!人应该是勇敢的,无畏无惧,不屈从于困境,困境就会退却......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我们将永远是胜利者!人生就像一条小船,旅途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只要我们能战胜巨大的海浪,就一定能驶向自己心目中的终点!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的灵魂在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圣地亚哥这位老渔夫的形象,贯穿整篇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圣地亚哥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一条“不止磅重的马林鱼”,这个惊人的重量,禁不住让人想象那条马林鱼的形状、身体和硕大强壮的鱼尾。在捕鱼期间,圣地亚哥日夜追随着鱼的踪迹。直到这庞大的马林鱼累了,他才奋起一搏。在与马林鱼较量的日日夜夜,圣地亚哥虽然精疲力竭,但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成为他的力量的支柱。

但好景不长,这条硕大的马林鱼被鲨鱼吃了。他只拖到一副鱼的骨架回来。虽然只剩下骨架,但却震慑了从前笑话圣地亚哥的人,他们纷纷向他投来崇敬的目光。

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然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的永远不可战胜使圣地亚哥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这样的硬汉在生活中是比较难以找到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被打败的人而不是被毁灭的人。也许有人怀疑老人的智商,认为与这么大的鱼战斗,简直是自讨没趣,兴许还会把自己的命赔上。但是在巨大的诱惑下,人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去搏斗,甚至献出生命。老人在连续多天无鱼的情况下,实然而来的马林鱼便对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诱惑,使他奋不顾身。这个老人的形象,其实很可能就是作者的一个理想的投射。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是脆弱的,即使外表显得很坚强,却仍掩盖不了易碎的心。海明威自己在生活中无法成为圣地亚哥那样的硬汉,于是他用笔塑造出了这样一个他心目中的硬汉。

《老人与海》中的鲨鱼,作为一个与老人对立的形象,又是抢夺劳动果实的不义之士,往往被人们唾弃。但是生活中本来就是处处有竞争者。俗话说得好,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世界上没有人是无敌的,即使没有人敢做你的敌人,你自己也将是你自己最大的敌人。作品中的老人看上去是失败了,但其实他是胜利了。他虽然没有得到硕大的马林鱼,但他却意外地收获了勇气,收获了顽强,更收获了别人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谁都想在竞争激烈的人生舞台上占领一个区域,哪怕不是在灿烂的舞台灯光下,哪怕在黑暗的角落里,也是一片天地,是光明外的另一个晴天。

海明威是一个语言的高手,小说中的很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了我就有所准备了。”是啊,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有时向好的方面转化,有时向坏的方面转化。这就提醒我们要时刻悬起一颗警惕之心。“不过话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这样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另外,“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海明威这部作品中最令我折服的一句话。然而,在霓虹灯下,十字街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总之,我想说,我要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竞争与合作,拼搏与妥协。我们要学习《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要与这位硬汉一样,用不怕、不退、不屈、不放弃的毅力去击退敌人,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海上与大马林鱼搏斗了两天两夜,历经艰险终于杀死大鱼,但在归航途中被鲨鱼吃光,只带回鱼骨。作者海明威以朴实直观的文字写出了老人坚韧,不向命运屈服的伟大品质,歌颂了坚不可摧的硬汉子精神。

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圣地亚哥的一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圣地亚哥在与大鱼搏斗中,身上满是绳子勒伤的痕迹,连孩子看到都不禁落泪,为了生存啃着难以下咽的生鱼,而且头部也受了伤,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死神要夺走他的生命何其容易,只要他稍稍懈怠放弃,但他绝不,就是凭着那一股永不言败的硬汉子劲头顽强奋斗,而后取得胜利。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没错,人是如此脆弱,但在自然面前体现出来的坚毅,勇敢却令世界为之惊叹。有时,凭着一种强大的信念,我们能创造出许多奇迹。

虽然小说的最后老人带回来的是一具鱼骨架,但他至少奋斗过,为着理想不放弃,就是自己的赢家。老人在梦中多次梦到非洲海滩上嬉戏打闹的狮子,狮子是勇气,力量,希望等一切美好之物的象征,是老人心中的精神支柱。狮子向来被人们当作王者,被赋予王者具有的奋斗,不服输,自信的内涵,因为拼搏,所以成功。老人心中始终拥有这种品质,才能如此的顽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种信念,去追随我们的理想。

小说带给我们种种正能量:拼搏,追梦,坚韧,希望,信仰.....同时也带给我们爱与温暖,每当读到老人与小孩的对话就无限感动,他们不是亲人却甚似亲人,小孩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切给予老人温暖;每当读到老人的内心独白:为大鱼没东西吃而感到伤心,把鱼当兄弟,为杀鱼而感到愧疚.....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老人的善良以及对自然的热爱。感谢作者,带给我们力量与希望。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7

今天,我读了《飘》第四十三章,这是自我看这本书以来,今我感触最深的一章。

文中的斯佳丽在生完孩子后,再一次见到了瑞特。并与瑞特进行了一次深度交谈。

瑞特在谈话中对斯佳丽表示出了深深地失望,因为斯佳丽并没有尊守诺言,她用借瑞特的钱养活了阿希礼。在瑞特眼里,阿希礼是一个十分可怜的人

因为阿希礼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他依旧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当一个上流社会中的绅士,就算他想改变,他也改变不了,因为他以前在温室里太久,体会不到社会的残酷。

而斯佳丽为了生存也舍弃了一些可贵的东西:诚实、信誉、自尊。这虽然十分令人反感,但她也无可奈和,因为如果她不这么做,她就无法生存下去。

这就好像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一样,因为在社会上经历了一些挫折,就不得不用自己的天真、善良去换取名利、金钱。但当他们回过头来想将这一切拾取回来时,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变了样。

这也是大人不喜欢孩子少年老成的原因,他们在社会摸滚打爬了太久,这就让他们从心底里认为孩子只有天真可爱才是真正的快乐。

但,人总是要成长的,不是么?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8

现在有很多与我同龄的孩子都会说人生最苦的事是贫、失意、老、死。我认为并不是,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中提到: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那么人生中最快乐的呢?也许与我同龄的孩子会认为是有很多钱,不用写字,不用上课,有手机、电脑玩。然而我认为,这仅仅是人生中次要的快乐,真正的快乐,便是那责任完了,也正如《最苦与最乐》中提到的“如释重负”与“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在如今的生活中,每位家长都将自己的儿女视为掌上明珠,握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无论出了何等之事,家长都一并包办,不肯让自己的儿女受一点儿苦,久而久之,我们对“责任”这个词已视为浮云,如今你用“责任”一词去与他们说话,他们也许都会用拳头与你说“责任’.正因为他们不懂何为责任,不懂这是关于他自己、他人,乃至社会与国家的责怪,正因为不懂何为责任,才导致了现在的“校园暴力”。

也有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把欲望作为快乐为前提的人,就会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折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欲望越大,活得越累。反之将负完责任作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就会处处快乐,时时快乐。人生要勇于负责,责任越大,快乐越大,尽了责任是最大的快乐,因为人们责任是可以完成的。责任越大,快乐也就越大。当我们在完成责任的过程中时,心中的压抑不知用何代替,到我们完成责任时,心中的那份兴奋也是无与伦比的。责任可以使我们无法转身,也可以使我们欢度余年,梁启超先生在《最苦与最乐》中提到过很多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句子,这是一篇议论文,选自《饮冰室合集》,梁启超先生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人们在面对责任时应该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为何我们会在中学学习这篇文章?我想,是为了培养我们新一代的负责任心理,让我们明白负责与不负责的关系,让我们将来才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社会成员。让我们现在成为一个负责任的青年,也许之前的我们不懂责任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学习了《最苦与最乐》后,我们会有所感悟,感悟人生中“最苦”与“最乐”,感悟责任与负责任的乐味。

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心灵,责任从小就在那里成长。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9

据说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著了一部小说,但是就此一部《飘》便足以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我想,她一定是一个很专注的女子,而这样的女子也备受人珍惜。

刚拿到《飘》的时候,看到有书评这样说:“几乎所有的美国女孩都读过这本书,主人公丝佳丽是美国女孩的偶像……”。我尚不能理解为何一个书中的女子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看每个部分的感受。厌恶、气愤、感动、怜惜、喜欢、佩服、挚爱,这些词语大概可以描述我读此书的感情变化。

有人说,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是我自己。如果这便是爱情的真谛,那么我想丝佳丽在一开始一定没有理会到什么是爱情。犹记得,在后面她领悟到什么是爱情后说道,一直以来,她爱上的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我想,她对阿什礼的一定不是爱情吧。然而后面一切的一切,包括她的情感都因为他而改变了。

她是一个让人厌恶又让人气愤的女子。她出身于富足的美国南部庄园家族,她的才气、美貌和性格注定了她是一个骄傲、孤高、虚荣的女子。厌恶气愤她的虚荣,厌恶气愤她把婚姻当成倔强的陪葬品以及换取金钱的筹码,厌恶气愤他把那个永远支持她在她身后一生为她好的梅拉妮当成她的情敌,厌恶气愤她对瑞特的一切谎言。然而,我知道,慢慢地,随着进度,情绪也发生变化。

她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女子。尚且不去判断她对阿什利的感情是不是爱情,然而她着实是被这个男人影响了一生。她为了赌气,因为阿什礼娶了梅拉妮为妻,而随意地嫁给了梅拉妮的哥哥查尔斯。她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包括查尔斯和梅拉妮还有孩子,而后骗得了妹妹的情人,就此她第二次结婚。一直以来她是多么地讨厌梅拉妮,可是还是不顾一切地照顾她们。知道最后她将死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她自己的坚强,全是因为梅拉妮在她的身后。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爱上了这个她唯一的情敌加朋友。也是她们两个相依相偎度过最艰难的战争。我想,不管是她对他或是她的是什么样的复杂感情,她所做的一切都感动着所有的读者。

她是一个让人怜惜的女子。古有怜香惜玉之说,然而,这种怜惜更偏向于女子的容貌。对丝佳丽的怜惜,应该仅仅怜惜她的容貌,她的红颜命薄;读者应该更加怜惜的是她骨子里透出的一种倔强和坚强,以及她内心的强大,正是因为她的这些品质,让她承担了太多太多,不论是情感还是生活。

她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女子。我喜欢她一直以来的那种坚持和倔强,喜欢她那种昂扬的.孤傲,喜欢她那有悖于那个时代的敢作敢为、敢于说出自己的爱情,喜欢她那刚劲的性子,这是让她撑起整个家族并为之振兴的脊梁,喜欢她娇生惯养、然而却也愿意为了一个家庭而去做苦力,喜欢她在瑞特面前那种独有的爽朗,当然更喜欢她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爱人离开后,任然可以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然后满怀信心地去再次赢得他的爱情。

她是一个让人佩服的女子。我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感情能坚持多久。或者说我们一直对一个人好,能坚持多久。时间是最可怕的东西,它可以使一切都改变。然而,丝佳丽,不管是在自己误以为是爱阿什礼的阶段,还是在醒悟后把他当成朋友的阶段,她始终对他是不离不弃的,在梅拉妮死的时候还断然答应照顾阿什礼和他的孩子。因为她一生不变的坚持,佩服他。在生活中,或许我们都有孤高、虚荣的一面,或许只因为我们不愿意拆下那道面具,而让自己心爱的人看清你真实的挣扎的不堪。在生活窘迫得不堪之时,她想去找瑞特,想骗他和她结婚,而有钱来拯救她的家;或许我们每个常人在这时,都会直接就去找了,然而她不会。在瑞特面前她怎么可能拆下她得面具?怎能让他笑话她的落魄?是的,她会用母亲的漂亮的窗帘布为自己做一身漂亮的裙子,再去找他。于是乎,她又像一个女王一样,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常人不可及的坚强。因为她独有的坚强,佩服她。还因为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能扛起战争带来的生活的重担,而佩服她。

最后,她是一个让人挚爱的女子。大概就正是因为我对她这五味成杂的感情:厌恶、气愤、感动、怜惜、喜欢、佩服,最终构成了挚爱。我一直在思考,这部小说和我看过的其他小说有什么不同?最后我发现,大多数的小说都是一样,它们在写一个角色的时候,只偏重于主人公一种独特的性格。然而,《飘》是不同的,丝佳丽是不同的。她是一个真实的,贴近每个女人生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她不是一贯地好,或者一贯地坏,她的人格是复杂的。她有让人爱,让人恨的性格。然而,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人格,让我更加爱她。爱她,爱那个在瑞特面前真实胆大的她。爱她,爱她复杂而真实的性格。爱她,于是便想成为她……

年少的的我们还不知道爱情的真谛,不过,还是觉得那句话写得很对很对。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当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是我自己。丝佳丽一定是深深爱着瑞特的,因为,只有在瑞特面前她才是真实的自己。他可以轻易地看穿她的所有。

记得那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个男生这样写道:女孩,请保持你的高傲和纯真;现实,由我来替你扛。这是一句能让人落泪的话。我想,这重爱便是瑞特对丝佳丽的爱情。我们都期待,都向往。

而今,我也能终于明白了,每个女孩都是想成为丝佳丽的……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0

刚刚读完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本短篇小说,心中的感触颇多。在海明威的这本小说里面描述了一个老渔夫在连续几十天的时间里都没有打到鱼,为了能够打到鱼这位老人决定去更远的地方去捕鱼。幸运之神降临在他的身上了,他竟然真的打到了一条鱼而且这条鱼比他的渔船还要大。经过了整整三天的时间他将这条鱼才杀死。但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回去的随后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为了能够保护自己打到的鱼他毅然决然的和鲨鱼群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虽然说在最后他只是带着一副鱼骨架子回到渔港里面,但是他的这种和困难作斗争的表现和勇气,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

在这本小说里面有着几句非常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比如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管可以被毁灭但是却不能够被打败。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只要是个人那么就必然会存在缺点,没有绝对完美的人。但是强者的话是可以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且改变缺点的。这正如这本小说里面的主人公一样,他是一位强者。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跟他同龄的人早就退休不再出海捕鱼了,可是他依然出海捕鱼。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出海的时候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比如说饥饿疲劳,在跟大鱼搏斗的时候手脚抽筋,遇到鲨鱼的时候等等。可是我们也看到了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弃和逃避。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直面这些困难,他有一颗顽强的内心,他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所以在和大鱼搏斗的几天时间里,他一直没有休息也一直坚持着,他相信自己始终会战胜大鱼的。最后他成功了他成为一名胜利者,他超越了自我并且战胜了那条大鱼。虽然说这条大鱼最后被血腥味吸引来的鲨鱼群一扫而空,但是我们要记住的就是老人这种顽强拼搏不会放弃的勇气。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让我读懂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在生活的困难和挫折面前,只有坚持不会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老人不仅是一位强者而且他用自己的乐观不断地激励自己和周围的人,我们也应该像老人一样学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而是要迎接困难,我们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1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几个月我读了《飘》,心里不禁泛起涟漪。这样一本著名的小说,是多么细腻,多么迷人啊!简直美得像散文一样。

斯佳丽真是使人矛盾呀!对于她,我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重。我佩服她的坚强和勇敢,融入现代女性的刚毅和执着。她能在那种情况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能抛开社会上的冷眼开创自己的事业,最终由一位俏皮、叛逆的大家闺秀成长为成功的、自立的女商人,这难道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吗?

曾今有多少读者折服于斯佳丽,讴歌斯佳丽。的确,今天的我们缺少她的坚忍不拔,处事不惊,俏皮机智。可谁能否认她的骄傲、贪婪和虚荣呢?从一定角度来看,若不是她的虚荣,也许就不会有她悲惨的感情生活了吧。

我还是个十几岁的不成熟的人,对生活的经历、对命运的看法尚很幼稚,但我依旧相信,就像斯佳丽自己说的,如果她现在还在上层社会中有生活的保障,她也会像她母亲那样对苦难的人伸出美丽的双手去帮助他们。

这是我认为最体现斯佳丽“性本善”的理由。当我快对她的冷酷作为感到气愤时,这句话成了黑暗里的星光,心中久久紧扣的弦终于奏出了优美的琴声,看来我们的女主角不是完全麻木了的。这给我以全新的感觉,好像自己飘荡在白云之间,飞旋与丛林之中。因为我充分了解到,仅仅一丝善意也会在现实中扭转一个人的性格,也会让世界多一些温暖。

不过说到善良,我倒想起一个让我不得不说的南方善良妇女——玖兰妮。如此一个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解人意。她坚定地相信着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相信着。她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能承受生育的痛楚,却坚持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是太伟大了,看着玖兰妮,使我想起许许多多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善良,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死去。与斯佳丽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更让我确定了,在一个黑色的、青色的、白色的世界中,女性一定要坚强!

笛杜将各个角色都写活了,人生不如人们想的绚丽美妙,我们要面对的是人,是勇敢无畏的去征服命运,挑战灾难的有思想的人。

看来笛杜掌握了人生,也掌握了描写这一幅人生之画的技术。这本小说发展有层次,意境深远。但我读时不免有一分担心,读者会怎样评价我们的主角?如何评价斯佳丽“飘”的命运?不能否定,很多读者都希望作者把主角写的善良些,不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但希望归希望,如果主角真的变成像玖兰妮一样,那么,恐怕也不具有战乱的特色了吧!可能今天,我们不再找得到配得上“乱世佳人”这个成语的小说人物了吧。更有甚者,也许《飘》也就没有创作的意义了!

《飘》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杂的大千世界,意味着生活,硝烟弥漫的战乱中的生活。一个女人,一个弱者,一缕柔情,如果不坚强,不到外面的世界闯闯,不与一切灾难、一切阻碍幸福生活的骇浪搏一搏,而是贪生怕死,是不能自力更生的,是一辈子也不会对自己满意的一笑的!

《飘》尽管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一个女子的命运,但它发人深思,并且给人勇气和力量,也让读者对人生有了新的思量。

很庆幸自己在高中时代读了这本小说,它让我懂得了人生要勇于挑战千难万险,也让我懂得远离虚荣和自私。你看,现在我正大步迈向未来呢!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2

有些时候,世事的成败还真不能笃定。拿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来说吧,按剧情化淡为浓又至淡的思路讲,既是多天未曾捡着好运,回回扑空,毫无收获,那么接着就必有可大可小的鱼被他撞上,或许得要好一番捕杀,但凭他的年岁,大抵是什么鱼都能对付的。

但海明威可不满于这般的套路,他设定给老人一条庞大威猛的海鱼,叫老人费尽心力地捕鱼杀鱼,好不容易降服了那大马林鱼,却又引得一群鲨鱼过来抢食带血的鲜鱼肉,老人将最后的一丝气力都殆尽了,大鱼却仍没免遭吞食,只剩下一副同样巨大的鱼骨头陪着老人和老人那颗衰弱的心。

当然,海明威并不趁势用浓彩渲开老人的悲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句着实短小,也不那么的精悍,却十足地印证了此书的光辉。正同老人的慨叹一样,老人怀揣着的信念如同点点荧光,或聚或散,始终把这本书映得很暖。潜在书页里的小男孩马诺林,也为此书添了好几抹素色的光彩,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老人,对待老人,他有些许疼惜,稍许悲悯,更多的是敬意。

说来惭愧,自打懂事以来,我便再也不把父母以父母二字相称,觉得若那般叫唤了,就失了面子,脸上挂不住。碍于情分,我不敢叫得过分随性,就替他们编了一溜儿的昵称。平素里说惯了不敬称呼的我,随着时间的拖移,愈发的难以改口,父母也只有选择包涵。也就是说,他们对我的疼,全化作了爱,而由着我胡说的爱便也有了溺的意味。

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娇女,在学校里有所收敛本性的我,在家中便变相地流露着本性。我可以用任何声调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也可以借任何方式来堵上父母的言论,亦或暗讽父母一番,使他们只能一味地干笑来掩饰失误。

不偏不倚就迎来了九年级。同学们还像以前那样疯,只不过多数人的眉宇间锁住了忧郁——也许他们也跟我似的,死忖不出中考的意义吧?积极的同学总是夹着教科书往办公室里扎,也常常抱团商讨难题。我最爱大家都将笔稍稍停顿一下,爆发出低低的笑声,亦或是午休时候,趁着老师没露面的当儿,围着一个话题轻松漫谈。说说笑笑间,好生差生似乎就被融合了,也没有分明的成绩概念了。

我理应是名好生,但无奈暑假的余浪还没有冲尽,成绩跌晃到了中等偏下。而当你失利的时候,别人往往像开花一般绚烂,使你愈加萎靡。同学们在挨个地打探分数,偶有人惦着我,就噔噔噔地过来,张口闭口都是分数,若见我支吾着不肯作答,也就作罢,心底却已认定我的分数很难看了。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3

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象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这样得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是,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得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得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4

今天,我怀着惊讶的心情,读完了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更是他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赢得读者声声的惊叹!

作者法布尔用人性化的方式观察虫子,向我们展现了昆虫的生活。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的结果,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都源于他的仔细观察,让我惊叹的是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有没有恒心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5

初读《飘》,是一个月前,对它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主人公思嘉嫁了三次:第一次嫁给了韩查理;第二次嫁给了甘扶澜;第三次嫁给了白瑞德。可是最终她也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和幸福。

再读《飘》,是一周前,对它有了更深的印象——思嘉喜欢卫希礼,而卫希礼却娶了媚兰,她赌气嫁给了查理,但查理却在战场上染上了重病,命归黄泉了,她又为了金钱而嫁给了甘扶澜,之后又嫁给了白瑞德,虽然她没有得到该有的东西,但她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又读《飘》,是今天,明白了它不仅是讲思嘉的三次婚姻,而是透过她让我们做个能够接受失败的人,她面对战火毁坏的家园,坚定不屈、毫不馁协;面对家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震作精神;面对爱人的离去,她下定决心、重头再来。她爱土地,象土地一样承受种种磨难、饱含激情。

她所带来的,是经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后永不服输、永不低头的精神,风风雨雨中这点挫折和失败算得了什么!

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这就是作者玛格丽特。切尔女士要告诉我们的!

这本书所给我们的,不正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品质吗?不正是要我们做一个勇敢的、坚强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吗?

读后感体会心得篇16

读完《飘》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气愤。气愤于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残忍甚至阴险,因为大凡看小说,读者总是有种先入为主的期望,期望女主角温良贤淑,大度宽容或者纯洁善良、忠贞不渝。不想,小说刚开始没多久,郝思嘉就在12根橡树卫希理和梅兰的订婚宴会上为了报复卫希理而""梅来的弟弟。很快他们就结婚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看到此处我好不气愤,期望中女主角清纯的形象荡然无存。好在梅来弟弟很快就死在了南北战争的战场上,也使我愤愤的内心燃起了"期望",期望郝思嘉"往后"能和白马王子白瑞德能有惊天动地令人陶醉的故事。可是后面无情的事实是,美丽的女主角郝思嘉为了300块陶乐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骗钱被识破而未果后,又故伎重演甚至还是她妹妹未婚夫的干瘪老头弗莱,就只因为这个干瘪老头有一个小小的木材厂,能够提供她300块。读到这里我都快被气炸了,甚至我都不想看下去了,真是令我失望,女主角会如此的随便,没有一丝的对爱情的忠贞。幸好老头弗莱没多久后也由于郝思嘉的原因死了。终于,她和白瑞德走在了一起,可思嘉还是对卫希理贼心不死,居然身在曹营心在汉。正所谓一样东西只有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珍惜它,郝思嘉也是如此,到了最后,她才明白只有白瑞德才是值得她爱的,可惜那时白瑞德都被她气跑了。

平心而论我是很喜欢郝思嘉独立、自我、有想法有作为的"豪放"性格的。同时,对于其"不择手段"式的"自私钻营",对感情不纯真、不忠贞是很气愤的。曾经有好几次,我和不同的女孩子讨论过郝思嘉,希望了解从女性的角度怎么看待郝思嘉。得到的结果是,她们大多是很佩服欣赏郝思嘉在那个年代的勇气、能力和作为,而对于其没有节气式的"随便"却持宽容态度,认为那些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不过静静想想也确实如此,在郝思嘉所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没有她那"强悍"的性格,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一帮朋友也保不住父亲留下的陶乐。郝思嘉通过用斤斤计较的赚来的钱,通过各种"残酷手段",换得了自己的新生,换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郝思嘉对待梅兰是很好的,是极尽关爱的。开始可能是出于对卫希理的爱而爱屋及屋,但到了后来则完全不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思嘉经常生梅来的气,甚至还想弃她于不顾,好在在关键时刻,思嘉没有以个人的私利干扰自己的情感选择。以至最后,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却达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谊,实在是一种奇迹。至于思嘉对瑞德的感情,开始时我觉得思嘉是出于功利性目的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39;而在利用瑞德,直到最后思嘉看清了希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就是瑞德。反观瑞德对思嘉的爱则确是真切的,虽然瑞德的性格和思嘉类似都是功利的性格,而且他还痞子气十足。但我以为他从在12根橡树第一次遇见思嘉就已喜欢上她了,这种喜欢是出于爱慕、出于对思嘉的爱。

相对于我对郝思嘉的既喜欢又气愤,文中白瑞德这个形象我是比较喜欢的。他"放荡不羁"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气但又不失男子汉的爱国豪情,而且居然他还出身名门(美国西点军校炮兵专业毕业生)。白瑞德看起来像个玩世不恭、唯利是图的老痞子,但是从华贝儿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实白瑞德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至于瑞德的爱国情操那就更不用说了,在他们的"国家"(南方)危机的时候,白瑞德领导的封锁线商人,历经艰辛、排除万难冲破北方的封锁线为南方运输急需的物资,并且在亚特兰大陷落那晚在他亲自上阵,操炮反击"北方佬"。即便如此,也只有梅兰了解白瑞德,亚特兰大的上流人士还是不齿他。

虽然《飘》只是小说,但是通过读《飘》,我也对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历史角度判断,北方战胜南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些我们都在历史书上学到过了。但是通过读《飘》后,我们能看到从道德判断来看,南方奴隶制中也有温情也有情谊,北方对南方进行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侵略,摧毁着南方的秩序和关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

总之,《飘》不愧是世界名著,看后令我感慨良久。

57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