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心得体会 >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

时间: 新华 心得体会

心得可以记录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和收获,是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那要怎么写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1

“我们努力读书,是为了回来帮助家乡摆脱贫困。”12月17日,黔西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应邀参加了在贵州大学举行的读书活动。

活动当天,刘秀祥在贵州大学里见到了自己的学生韦天琴、杨娜娜和黄锦秀,看着他们现在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奋力拼搏的样子,刘秀祥很是欣慰。

皮肤黝黑的刘秀祥,身高不算高挺,但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比同龄人多一份的稳重与坚韧。

2012年,刘秀祥从山东省临沂大学(原临沂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这个曾背母求学从大山深处艰难走出的学子,选择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任教。

或许是深知走出大山不易,也或是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刘秀祥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上心。

教学工作中,刘秀祥不只上好每一堂课,也常常奔波在控辍保学、教育帮扶的崎岖山路上。8年的从教时间里,他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望谟县的每个

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8辆,先后把40多名孩子“拉回”了课堂,并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今年17岁的廖段写就是被“拉”回来的一名学生。2018年,廖段写进入望谟县实验高中学习,由于父母离异,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在外务工的母亲,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加上母亲的思想落后,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她只能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外出务工的消息,刘秀祥十分着急,下着大雨也立马赶到她家中,对她母亲做了思想工作。

刘秀祥没有放弃把廖段写“拉”回学校的机会,一直保持与她电话联系。“刘老师我好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就只能做苦工……”在电话里,刘秀祥听到廖段写这样说更是心疼。

2019年12月31日,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的母亲终于同意她返校读书。

重新回到校园的廖段写,因坚守读书信念,被评为“2019年望谟县实验高中最美少年”,2020年被评为“望谟县新时代好少年”。“我很感谢刘老师和学校帮助我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如果不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我今天也不能坐到教室里学习,我要像刘老师那样,靠自己奋发读书来改变命运。”廖段写说。

在望谟县,像廖段写一样被刘秀祥求学故事激励到的学生还有很多……

刘秀祥经常到其他学校做演讲,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学生们坚持学习。每次演讲他都分文不收,但是邀请单位必须要资助两个贫困的孩子。八年时间里,刘秀祥巡回演讲1200多场,听众累计超过百万人,用这种方式,也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2600多人。

后来许多老师与刘秀祥交流反映,学生们的作文里多次提到了“刘秀祥”这个名字,表明要以他为榜样,他才明白身上有了更大的责任。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山里的孩子们坚守下去,用自己的经历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希望,点燃他们心中火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清晨6点的校园,但我知道你的未来。”12月11日,刘秀祥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了这样一句话并配了一组照片,照片里的学生正在这个寒冷冬季的清晨迎风苦读。天虽还未亮,但孩子们的前路一定很亮。

刘秀祥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秀祥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是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8年前,刘秀祥回到望谟当教师时,望谟县全县高中1000多人参加高考,考取本科的只有70人。而在今年,望谟县本科上线人数1200多人,排名全州第三,紧随兴义、兴仁两市之后。

“现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望谟县的教育越来越好了。家长都愿意学生来读书,而且以前许多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资源都会选择外出求学,现在学生和家长却更愿意留在本地;一是更加方便,二也是对我们学校、我们县教育工作的极大认可,更是对我们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刘秀祥说。

2012年以来,省内多所名校曾向刘秀祥抛出年薪百万的橄榄枝,可都被他婉言拒绝,刘秀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教师初心”,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上。刘秀祥说:“只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有学上、上好学,用知识帮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远方。”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2

浓缩每厘米标注,使命书写信仰的高度;丈量每一寸国土,忠诚凝聚热血的温度。9月2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上,国测一大队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代表大队参会领奖。

最美奋斗者

让“中国高度”得到全世界认可

国测一大队始建于1954年,负责国家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包括国家和省级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的布测。主要从事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综合性测绘工作。其测绘业务能力代表着我国大地测量工作最高水准,是我国基础测绘的主力军,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测绘保障,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珠峰相关数据被外国“测量权威”垄断,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精确测量珠峰高程,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的要求。为完成党和国家的重托,测绘队员们在生命禁区中勇斗风雪,在高寒缺氧、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连续奋战,在生命禁区奋战80多天,最终将红色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8848.13米这个精确的“中国高度”迅速得到全世界认可。

2005年,国务院决定开展珠峰高程复测,把重力测量推到了人类历史的最高海拔,最终获得了8844.43米这个珠峰测量史上最为精确的高程数据。

挑战“生命禁区”

6测珠峰 48次深入西藏无人区

国测一大队承担的大地控制测量任务,大多位于高寒缺氧、物资匮乏、交通通信极差的“生命禁区”,不断挑战着身体承受能力的极限。

1984年,国测一大队派员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考,绘制出首张南极地形图,填补了我国极地测绘的空白;2004年,国测一大队再下南极进行绝对重力测量和相对重力测量,第一次成功建立重力测量基准,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测一大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抗震救灾,完成西部测图工程、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测绘保障等任务,展现出测绘工作者听党指挥、服务人民、为国争光的责任和情怀。

在艰苦的环境下,国测一大队不怕牺牲、迎难而上,以“不要命”的劲头,先后6测珠峰、两下南极、37次进驻内蒙古荒原、48次深入西藏无人区、9次踏入新疆腹地,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只步为尺测乾坤  丹心一片绘社稷

建队65年来,国测一大队累计完成国家各等级三角测量1万余点,建造测量觇标10万多座,提供各种测量数据5000多万组;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出色完成了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6次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测绘奇迹”。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测一大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忠诚奉献的品格没有变,严谨踏实的作风没有变,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干在前头的传统没有变。1960年在新疆南湖戈壁作业时,队员吴昭璞遭遇断水断粮而不幸牺牲,16年后他的儿子吴永安成为国测一大队的新成员,继续着父辈的事业。南极科考时,老队员刘永诺航程4万公里,第一次把测绘点布设到2万公里之外的南极,填补了我国极地测绘空白,为全队做出了榜样。如今,一批批新一代国测一大队人继续奔波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

“只步为尺测乾坤,丹心一片绘社稷”。建队65年来,国测一大队先后57次受到国家、省部级表彰,有74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1996年和2001年,国测一大队党委两次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6年中共中央授予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3

最初,其实没人看好苏炳添。他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小时候在体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练劝他离开田径队。从10秒59到9秒99,苏炳添用了整整9年。

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因为从父母眼中看到了光,孩子未来的模样才被被慢慢点亮。就拿运动健儿来说,如果您也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终身锻炼,终身成长,在家庭中也不能忽视体育的重要性。

首先父母要有体育锻炼的爱好,定时拿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父母要有良好的体育习惯,以自己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带孩子多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体魄与身体素质。

其次,体育锻炼是提升孩子意志力、自制力的重要方式,当然,这需要家长充分引导,以身作则!孩子由于还处于未成年阶段,对待困难容易气馁,容易放弃。父母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失败观。

此外,家长还可以及时关注一些体育方面的话题,让孩子接受到一些体育知识,提升体育的兴趣。在饭桌上,茶余饭后之时,不再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多给孩子讲讲体育新闻或者趣闻,对提高孩子对体育的兴趣颇有助益。

学会冷静是人生必修课

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家长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没有人会生来成功,如果孩子们在学习过程遇到了问题,我们也不能急于指责孩子,而是应该耐心地找出问题,分析解决办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

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

苏炳添父母对儿子的评价很低调,只说努力了就好,结果怎么样现在谁都不能下定论;儿子能有多点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他们倒是高兴,一年见不上一两次面,挺想念儿子的;当然,不能影响比赛和学习,儿子既要好好比赛,也要好好读书,将来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就好。

也正是苏炳添父母对孩子不骄不躁的教养态度,苏炳添对待比赛时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冷静踏实的平常心。

自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苏炳添一直很小心地看护自己的身体。他作息非常规律,晚上23点睡觉,早上7点多起床,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追求大运动量训练。他曾提过自己在20__年上半年训练到骨裂的一段“小插曲”。

“20__年在封闭备战的时候,成绩也不比今年的成绩差很多的,但是一直没有比赛,然后在5月底的时候就训练过度,就出现了一些骨裂,然后看到钻石联赛取消,国内所有的比赛都取消,我自己就请假回家了。”

这就是苏炳添之所以能够在31岁依旧成为中国短跑领军人物的重要原因——不管面对任何情况,他都极度自律地完成训练计划;不管年龄多大,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将技术推进到新的高度,他都愿意做出改变和尝试。

有时,那些努力和尝试并不一定能帮助到他,就像他所说,有的带来了伤病,让人不得已选择放弃,但有也有另一些带来了积极的进步,激励人继续打磨到完美。

正是苏炳添对待短跑的极度自律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他才能一次次突破极限,做到更好。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成为冠军,但也应该有进取心,对待自己想要做好的事保持专注的态度,自觉自律地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这一代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一点(站上奥运决赛)了,我希望我们后面的年轻运动员,可以借鉴我的训练手段,然后调整,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资源。”

站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里,苏炳添说到了刘翔,“刘翔就像是中国田径的开路人”。而如今,苏炳添成了下一座灯塔,把刘翔给他带来的那束希望之光,照得更亮、照得更远。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4

2月18日晚8时,《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四川省达州市的张渠伟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张渠伟,四川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说,这就是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渠伟同志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2017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0.04和0.2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而真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渠县四年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从张渠伟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树立一个好榜样,敢为人先,不惧艰难,乘风破浪。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局里有个年轻干部吴靖,新婚刚过也立马把“家”搬到了村里,他说,佩服局长的干劲,他都带着帐篷在扶贫一线,自己怎能迷恋“温柔乡”。在张渠伟的示范带动下,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增强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这样的改变源于真情帮扶,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扶贫工作不能形式化,我们的帮扶干部一定要摆脱送物送钱的帮扶思想,转变帮扶思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寻求适合该村民发展的渠道,结合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好帮助计划,力求方案由村而生,计划因户而成,做到计划方案具有针对性,扶贫成果取得真实效。张渠伟为让产业覆盖所有帮扶的贫困村,他建议发挥在外渠商的资源优势、人际优势、信息优势,打“亲情牌”、“老乡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如今,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动员回引“天下渠商”,投身脱贫攻坚,已有2000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全县也引进了万隆锦绣、硕源果业、德康养殖等企业,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建立乡村“扶贫车间”30个,带动12500名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此外,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张渠伟还策划开展了“六个一”爱心扶贫活动。目前,全县认捐认助社会扶贫资金7.2亿元,修路333公里,建桥18座,建山坪塘206口,建房137座,发展种植业9.1万亩、养殖业34.5万只(头),资助孩子1746个。

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期和决胜期,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学习像张渠伟同志身上这样的优秀品质,应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摆正心态,强化担当实干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真正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砺,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攻最难的关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帮扶干部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使命,一定要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做好扶贫工作。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应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5

多少年过去了?在风雨中吟啸、在花雨中徐行、在诗词里观照人生,叶嘉莹先生走过来的是一路坎坷,似乎应验了王国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一句话。先生历尽生活的百难,一生有多少说不出的苦,幸好诗词给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发表在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写她的长文《欲将修短争天地》后,她便告诉我一个小小的秘密:其实“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体会,过乐观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儿与女婿刚因车祸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挣扎起来时,曾经写下的两句自我勉励的话,只不过因为当时,她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洞观人生的话是她自己的体悟,所以曾经托名说是她老师顾随先生说的,但现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认了这是她自己的话。如今想来,这两句话不正是先生在中国诗词道路上一路坚毅走来的写照!

“剩得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为“词人是处在弱势的地位,不能够表白,也不能够言说,但是他有一种持守的品德。我处着一个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应该为外界的环境所左右而改变”。所以先生首倡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处在艰难苦痛之中仍旧终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轰动,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线售票时,5秒钟全部售罄,后来还得了电影金鸡奖。而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灵的镜头上,在佐藤聪明《秋兴八首》的配乐中,在先生吟唱诗词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经历先生传奇的一生,无不感动不已。

导演陈传兴先生说:“叶先生与诗词的关系,已经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个水月观音一样,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两句诗“要见天孙织锦成”和“柔蚕老去丝难尽”,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条吐丝的蚕,因她从小热爱中国古典诗词,70余年从没有停止过教书,她希望她的学生和所有像她一样热爱古典诗词的年轻人,能够把她所吐的丝织成美丽的云锦,就像顾随先生早年对她的勉励和郑重的托付一样。

在今年庚子初夏,扬州广陵书社印了一部《驼庵迦陵师生酬唱集》,顾名思义,内容就是顾随先生和叶先生的诗词唱和。书是传统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贡纸手工印刷,并作经折装,并配以宋锦函套,限量印成红、蓝、黑三色,可谓尽善尽美。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释,那是文字因缘骨亲,更是他们师生传承永继的见证。

2016年,我想从台北飞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电话里头说:“我实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见面,我已经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来不及……”先生这么一说,听来是拒绝我的探访。然我不死心,过了一段时日,又致电先生,不意先生竟答应11月19日早上与我相见,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飞北京,转车天津,航空陆路,抵达先生家已是傍晚五点半了,我这突然提前到达,一下子似乎打乱了先生的生活节奏。

然先生还是和我聊了许久,说起了上回在台北与周梦蝶先生的晤面,谈及痖弦先生曾在电影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为我带来的书一一签名后,我打算离开之际,照顾先生的阿姨突然问先生说炸酱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来吃炸酱面?

因阿姨这么一问,先生就没有让我这万里而来的客人离开,说:“我实在太忙,我要去准备明天下午的讲稿,今期《中国文化》中有我《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演讲整理稿,你自己坐着看。待会一起吃饭,没准备,只有简单蔬菜,炸酱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习惯?我吃得简单。”而阿姨一边煮面,一边对我说:“先生只要有演讲,都一直做准备,常常到晩上两三点都不睡觉……”

不久,阿姨端出了两碗面、一大碗炸酱、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样分出半碟给我,然后我们各自舀了炸酱拌面,食不言,我就厚着脸皮静静地陪着先生吃了一顿晚饭。我猜先生平日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饭的,这次应算是特例。我现在偶然想起这一件事时,还是觉得非常得意,因为能和先生一起吃饭,此生难得。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6

测绘工作者一直被人们誉为“开路先锋”,水利枢纽选址建设,人造卫星发射,导弹精确制导,石油、煤炭、矿藏的探寻和开发,城市和农村规划建设……这一切毫无例外都需要精确的测绘。

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成立以来,担负着全国性的大地控制测量工作,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作为国家测绘事业的一支尖兵铁旅,他们一直活跃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建设、灾后重建、工业安监、文物保护、桥梁建设、油田开发等领域,到处可见他们苦战拼搏的矫健身影。

可即便如此,“测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国测一大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是一个过于陌生的单位:这个单位究竟是做什么的呢?“为国开路”60年,让我们历数国测一大队那些鲜为人知的卓著功绩。

六测珠峰

人类对珠峰的认识是从测量其高度开始的。在1975年前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不断探索准确测量珠峰高度的方法,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测量。但是,那个时候珠峰的高程数据、地理资料“成果”,一直被外国的“测量权威”们所垄断,我国的版图也被迫沿用那并不准确的数据。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将其列入新中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填空”项目之一。1966年、1968年、1975年、1992年、1998年、2005年,为精确测量珠峰高程,国测一大队的测绘队员六次大规模进入珠峰地区测量。

1966年和1968年国测一大队人员两次进入珠峰测区,建立定日到珠峰山麓的大地控制网,并获取珠峰地区大气折光的试验数据。测绘队员经过各项测量工作,经计算获得珠峰峰顶的雪面高程,这是珠峰第一次有了中国测量的高度。但是由于这次测量没有登顶,高程没有对外公布。

1975年,国测一大队几名同志参加中国登山队测量分队,他们成功攀登到珠峰北坳7090米的高度,这也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当时到过的最高测量位置。这年的5月27日,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立于珠峰之巅。通过测量和推算,推得从我国黄海平均海面起算的珠峰高程为8848.13米,这一数据由我国政府对外发布,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的意大利登山队对珠峰进行测量,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测绘局指定国测一大队协作。这是我国第一次与外国合作联合测量珠峰高度。

1998年,美国地理博物馆测量珠峰,与中国合作。这次,国测一大队采用常规三角测量方法对珠峰峰顶进行了交会,经计算得出珠峰的雪面高程值为8848.58米。

2005年3月至5月,国测一大队再次承担了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的任务,他们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在青藏高原布下了覆盖30多万平方公里的监测网,在珠峰脚下布设六个交会点位,并于5月22日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2005年10月9日,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数据向世界公布: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

两下南极

南极,地球的一个未解之谜。到1984年,已有17个国家分别在南极建立了46个考察站,但中国科学家却没有自己的立足点。

1984年11月,我国政府派出了自己的考察队。国测一大队的刘永诺同国家测绘局两名同志一道,组成测绘班,前往南极。在南极乔治王岛,刘永诺参加了“长城站”选址测量、实地放样等,用传奇的速度为我国绘出首张南极地形图,并测定北京与长城站的精确距离:17501.9公里。南极长城站的测绘成功,填补了我国极地测绘的空白,为中国测绘发展史写下了新篇章。

2004年10月25日,国测一大队工程师何志堂和张世伟,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测绘人员,前往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进行绝对重力测量和相对重力测量。2005年2月8日,当全世界华人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时,何志堂与张世伟顺利完成了长城站绝对重力测量。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7

电影《掬水月在手》的片头,伊洛河上,一叶扁舟漂浮,晨光熹微里,月亮沉了下去,和船内一个小女孩的身影混合。叶嘉莹在电影中的首次现身是以声音出现的,九十多岁的诗人问一个年轻人:“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时候?”

“透过年轻人的问答,她其实就回过头来,展开整部电影的回忆。”导演陈传兴说。《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讲述了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目前正在影院热映,同名图书《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也于近日出版,对电影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陈传兴的“诗词三部曲”,《如雾起时》拍的是郑愁予,着重“诗与历史”;《化城再来人》拍周梦蝶,探讨“诗与信仰”。到了拍摄叶嘉莹的这部《掬水月在手》,陈传兴给出的定义是“诗与存在”。

诗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有诗人?诗人与诗的关系是什么?这些是陈传兴想要在电影中呈现的问题,叶嘉莹的一生正好可以作答。百年中国的历史坎坷与生活中的苦痛变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叶嘉莹的人生。在旁人都忍不住为其感慨沉重时,叶嘉莹用诗词承接住了,她从诗词中汲取元气力量,痛苦和经验化作吟咏、传授。千年中国古典诗词的遗音,通过她在绵延的时空中回响。

“修辞立其诚。”叶嘉莹所有的诗词都源于现实中真实的触动,失亲之痛、亡国之恨……诗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寄放情感和历史的寓所。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叶嘉莹现在九十多岁,还把十九岁写的这两句诗用在迦陵学舍月亮门两边做对联,因为她觉得这两句诗真正表达了她立世处身的理念:世界上的苦难和忧愁无法避免,但如果人真的隐居到深山不过是追求清高,她想要身处尘世之中做自己要做的事。

“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从热爱诗词的少女,到名满天下的诗词学者、传道者,诗不是叶嘉莹的生活,而是叶嘉莹的生活存在于诗中,它帮助她抵御坚硬、消融痛苦,也构成了她的精神力量与最高理想。叶嘉莹的身影,是“士”的身影:孤独、高贵,有如天中之月,清辉遍布人间。

《掬水月在手》这个名字,指电影和书都只是倒映出“月”的“水”,而非“月”本身。水中之月,是虚幻的意象,同时象征着叶嘉莹在漫长的岁月中化身“水月观音”,于苦水中渡己、渡人。但如果想要真实地接近“月”,则如书中柯庆明教授的文章所写,还是要回到叶嘉莹的诗本身。

电影《掬水月在手》没有设置线性的、层层推进的节奏,它以叶嘉莹儿时成长的四合院为喻,将她的人生拆分成六个章节:门外-脉房-内院-庭院-厢房,最后到达“空”。电影也包含了大量叶嘉莹吟诵诗歌的镜头,她吟诵的方式不止平仄,还展示了音调的转变、古音的读法。陈传兴说:“这里面一定有某一些我不知道的,可能真正的中国古诗词美的东西在里面。”

正在吟诵的诗,与画面上出现的诗,常常不是对应的,形成了一种错位;谈到顾随和叶嘉莹之间的师生情谊时,电影也设计了由男女二声同时诵读师生唱和的《踏莎行》,构成了穿越时空的复调对话。就这样,在时空错位之际,在绕梁的诗歌吟唱中,观众像进入了一场梦境,随水漂流、沉浮。

如果读陈传兴为巴黎最后的黄金时代所写的《岸萤》,会发现这是他惯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岸萤》的多个篇章,“场景零乱事件时序性迷乱,影像不是书写的对位句点,书写也不为影像的喑哑话语而存在”,还总是无缘无故地,从一个文本滑向另一个文本。在文学和电影里,陈传兴都热衷构建“迷宫”。有人说,《掬水月在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部“曲高和寡”的纪录片,但无论迷路与否,观众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诗的精灵正在悄逸漫漶,它可以成为安放灵魂之所。

感动中国人物心得1500字篇8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__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57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