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体裁 > 散文 >

怎样赏析散文

时间: 小兰2 散文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怎样赏析散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赏析散文的方法:

  欣赏散文不能离开散文本身的特点,不能离开其创作规律,这是欣赏散文的基本原则。

  1、要了解作者的构思

  构思即作者在创作时,在立意、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法、语言等方面的思考活动。这构思的结果自然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欣赏每篇散文时要很好地领会和把握这些。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对作品整体性的认识,更会产生独到的感受。

  2、抓住线索,梳理材料

  散文由于形散神聚。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线索。许多材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形体,这主要靠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像提起串起珍珠的那条线,文章的主题也就大体明确了。

  散文的线索跟作者的思路是密切相连的。分析文章的结构,就可理清其线索。线索的类型多种,有的以某个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某种景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有的线索不是单一的,既有明线又有暗线,即两条线索。

  用线索并列地串连许多材料,使材料成为有序整体,以此表现主题。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如此,表现了对童年情趣的热爱,对旧式教育方式的憎恨。

  抓住了线索,理清了材料,就容易把握文章内容了。

  3、把握联想、分析意境、体会感情

  优秀散文的意境创造,常通过联想、想象来完成。阅读欣赏散文,要很好地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联想、想象来创造意境的,并以此表现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读者要把握意境中一个个有机组合的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进入到散文描写的意境之中,这样才会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

  在阅读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很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景色是一种素雅的朦胧美,要把作者的心境与朦胧美联系起来。从而体会作者把自己的忧与喜完全融进这朦胧美之中。作者在这里做到了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

  作者在创造意境时离不开想象、联想,包括对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与调整。包括写作中各种手法、技巧的运用,比如: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联想。通过分析,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意境的意与情。

  4、品味语言、了解风格

  散文在语言上是很讲究的。它的特点一是精,即精炼,包括准确、简洁、精粹:二是美,包括绚丽、平易、生动、形象等。不仅如此,散文的词语讲究变化。具有节奏感。长短句的结合,整句、散句的结合使用,造成了抑扬有致的抒情节奏。形成和谐旋律,给人以音乐的美感。

  散文所以具有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语言的含蓄美与音乐美。

  了解风格是欣赏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风格是作者个性的反映。并带有时代烙印、地方色彩、民族影响。散文表现作者个性强烈,风格多样化。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描写对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与感情的表达方式上。

  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语言的运用、感情的表达方式的比较、分析,就可以了解作家的风格。

  但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写的作品,其语言风格也会有很大差异。我们从朱自清的《春》与《荷塘月色》这两篇散文中就可以看出来。

  散文鉴赏的一般法则:

  1.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质,这在我们鉴赏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旦真正进入鉴赏而不是匆匆地“走马观花”或一味地去寻找什么概念,那么我们在作品里所得到的首先就该是作家所塑造的生动艺术形象的复呈,伴随着这种复呈又会自然而然地体味到作家浸透在形象里的意蕴。这时,我们就会感到一下子到了另外一个完全是自立自足的世界──即文学艺术的意境之中去。

  大凡成功的文学作品均有意境,这是由文学的形象特质所决定的。散文也有散文的意境,虽然它不像诗歌意境那样更具特色,但它与小说、戏剧比较又显得突出一些。作为一个好的散文鉴赏者,完全应该善于体味散文美的意境。如何去体味呢?我想这里还有必要区别一下散文与诗歌意境的异同,从而才有可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求它们的意境之美。

  散文与诗歌亲如姐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但在意境的创造上却很有差别,这就是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诗境强调大胆想像与夸张,也允许虚构与概括,追求避实就虚的空灵,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文境则大致相反,强调严格的真实,不允许套张与虚构,追求避虚就实的真境界,常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诗境尚虚,文境征实,这是从整体上的一个把握,具体地讲也并不都是如此。正因为诗境尚虚,所以诗歌鉴赏就特别需要想像,这才可能将诗人虚拟的浓缩了的东西变成真实的丰富的生活图景,从而领略其意境之妙;也正因为文境征实,所以散文鉴赏就特别需要感受,这才可能将散文里真实的具体的东西准确充分地复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体味其意境之美。一个人的散文鉴赏水平如何,至少一半是取决于他对散文意境的感受力的高低。

  散文不仅以形象反映生活,而且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描写,这样对散文形象的感受力就显得更为突出了。何谓感受力呢?它即是指读者对散文艺术形象的一种领悟能力;换言之,也即是指读者对作者所描写的形形色色的生活图画可以在自己的心目中毫不费力地复现出来,能获得某种称心适意的共鸣美感。然而,真正能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涵咏玩索的人并不很多。一个人对散文形象的感受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或者说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一种敏捷性。这里说的经验,它应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包括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和知识积累等,诸方面结合在一起,也就具体构成了我们说的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力。

  创作散文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但鉴赏散文是否也要具备呢?很多青年读者对此或许不以为然,那种认为只凭一点书本知识和艺术经验就能鉴赏散文的观点必须予以纠正。比如说,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白色恐怖的读者,鉴赏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就会总觉隔了一层;一个有过流浪经历的读者品赏瑞士黑塞的《农舍》,总比一直处在正常生活中的人体会更深;一个从未坐过飞机的人,难道也能想像出刘白羽在《日出》中描绘的壮景吗?

  一切优秀的散文,其意境总是深邃隽永的,往往很难一下子就能发现。我们在具备了作品里相应的生活经验之外,还得凭着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对象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含。这就好比在江南园林中寻幽访胜,进愈深而景愈奇,能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受。

  在这个渐入佳境的过程中,我想尤其不能忽视感同身受的作用。姜夔说:“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白石道人诗说》)也就是梅圣俞所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六一诗话〉引》)。他们虽然都是讲诗的鉴赏,但在这点上与散文鉴赏也是相通的。这种“以心会心”,感同身受的审美鉴赏,应该说是我们探索散文之美的最为基本的方式方法。

  2.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作家秦牧曾谈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国有一位著名女演员,拿着一张菜谱,以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当众朗诵,运用的是她演悲剧时的腔调,那沉痛苍凉,凄苦激烈的音调,竟使座中有人为之泣下。一张菜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内容,况且还是他国语言,但它能使人泣下,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语言的声音本身有着独立的表情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鉴赏散文不能忽视了声感的要素。

  散文,可谓是言情的艺术。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是不见之于形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靠语言符号表现出来,但汉语符号本身包含有形、声、义三个方面,因而在表情上就有了各种复杂的关系。我们的汉语,就一个个单字来看,它们虽然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但因每个字都具有形、声、义,不同的组合固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而且在形、声这两个方面也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作家运用语言,不仅要选“义”,同时也要选“形”与“声”。“形”,在字而言是指笔画结构,在文中是指句子的参差、整齐和语法构成等,这里取后者。“声”,在字而言指读音,这里侧重指句子的音乐感。值得注意的是,选“形”是为了选“声”,是以“形”的变化来造成“声”的变化,最终达到更好的传情。“形”本身不可能有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声”来传情。

  散文作家依靠语句的错综和声音高下的奇妙调节,就能使人读起来觉得具有了声感变化,同时还会感到有一种生气灌注。生气不可能凭空存在,语言的声音节奏正是文气存在的形迹。

  作者因情而发为辞,辞生则声音与文气也便随之产生了。好比平常人们讲话,有了意思才讲,要讲就必须借助于语言(辞),而运用语言的时候又少不了抑扬顿挫、轻重急徐的语气。语气在文章里便是文气。这个过程即是:

  情──辞──气──声

  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文概》)这表明读者鉴赏作品恰好要和作者走一个迎头路,那么鉴赏散文的过程便是:

  声──气──辞──情

  这也就是说,散文鉴赏要特别注意抓住声感的突破口。从声感出发,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就是根据文章的言之短长、声之抑扬来诵读,并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贯穿在作品里的文气,又通过对文气收放的品味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夏尊和叶圣陶两先生合著的《文章讲话》,其中还明确指出:“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鉴赏散文切忌像读科学论文一样只是着意在里头分解,而应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诵读上,由此自得文中奥妙。

  散文的诵读自然不必像诗歌的吟诵那样有很多讲究,只要符合散文的自然节奏就行,这与散文行文的洒脱有很大关系;但也并不是一味毫无组织,或长或短,或排或偶,或承或转等,均有一定之妙,往往可以因声而求的。

  散文的诵读还要求长久地熟读,光一二遍不可能读出文章的声情来,只有在烂熟之后,才有可能对文章内容有深切的了解,也才会高下合度,缓急相宜。我之神气皆与作者相通融,一吞一吐,均由彼而不由我,语言之音节一并奔涌在我喉吻间,出神入化,融液浃洽,一起从声情中溢出,由此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看过"怎样赏析散文"的人还关注了:

1.优美散文带赏析

2.丁立梅散文优美句子赏析

3.优美散文鉴赏

4.名人散文好句赏析

5.哲理散文赏析

30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