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体裁 > 散文 >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时间: 再裔2 散文

  对于杨朔,历来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杨朔散文“以诗为文”、“以巧夺人”,不论从语言或意境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另一部分人则从“真实性”的角度对杨朔散文进行批判。那么我们当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杨朔?杨朔在十七年文学中被尊为大家,他的散文通过一些技巧将社会生活诗化,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这在当时影响颇大。但是由于自身及时代的原因,在他的散文中也很明显的体现出了很多不足和局限的地方。比如文章结构的模式化,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不真实。但是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和现象就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罪于某个作家,杨朔散文的模式化是特定时期时代和读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朔无疑是散文大家,并且成绩斐然。有着重大的开拓和贡献。在散文写作时候他讲究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写,把诗和散文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充分的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肯定。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在杨朔强调“诗化”的散文,并且也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出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似乎有点文过饰非,表现出了对“诗化”的刻意追求。周立波曾说“文章要做,但不能太做”。我想杨朔的散文就有失偏颇,显得“太做”。结构略有雷同,文字稍带斧凿,不够开阔。这种现象被后来的文学批评家称之为“杨朔散文的模式化”。

  一、明显的的模式化倾向——内容和形式

  (1)杨朔散文模式化在思想内容上的表现——内容模式

  1、过分粉饰生活和贫困现实之间的矛盾诚然,作者是在追求诗意,也挖掘了生活和社会的美,但是由于过分的追求这个,所以出现了美化生活夸饰显示的倾向。他对“诗意”产生了狭义的理解,文章注意炼字,每句话都是精心安排和揣摩的。虽然这样读起来会有某种美感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嗅到一股具有时代色彩的现成的体会和一种新闻宣传的气息。由于作者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杨朔的审美理念不可能超过时代的樊笼,这就必然导致文章的真实性的下降和在描写上的虚假以及抒情的失真。例如他的散文代表作《蓬莱仙境》,就写于五十年代末。那个时候,正是“左”倾错误很严重的时候,我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挫折。但是身处在那样生活背景的杨朔,却还把这种情况看作是“仙境”。他文章中写道“我一时觉得,故乡的人民在不同的劳动建设中,仿佛正在抽针引线,共同绣着一幅五色彩画。不对。其实是全国人民正用祖国大地当素绢,精心密意共同绣着一幅伟大的杰作。绣得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人民千百年来梦想着得“蓬莱仙境”,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真实的现实被虚幻的“仙境”遮盖和粉饰,显得极为不真实,无疑是在为社会主义高唱赞歌,读起来不免有点遗憾的感觉。

  2、散文的自然真实性和作者过分“诗化”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任何抒情都要求自然而且真实。但是杨朔在创作散文的时候,过分的强调“诗化”的加工,这样一来就显得矫揉造作。和真实的抒情有点格格不入,自相矛盾,降低了散文抒情的真实性。在《雪浪花》中,对渔民“老泰山”的描写时,就显得稍微有点造作。法国古典注意者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要爱”。散文作文一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样式,就必须要真实,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才能抒发出真情实感。另外,杨朔是一个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值得肯定的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社会现实。但是从是否真实的反映社会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散文是以愉悦感情为目的的文学样式,如果有任何的牵强附会就会有悖于这一理念,也会使散文失去价值。杨朔散文就是为了以片面的强调政治意义为出发点去描写景物的。在《香山红叶》中对红叶的描述都是为了起到象征老向导的作用。

  (2)杨朔散文模式化在文章具体结构上的表现——形式模式

  我们看杨朔的散文不难看出,他的散文不仅内容上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而且在文章的构思和构成上也明显的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我们可以像医生一样拿着手术刀把他的散文进行解剖。可以将他们分为五个部分。即: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这样看来,虽然层次很分明,一目了然,布局结构也都很巧妙。但是,我们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度就会过犹不及,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1、见景:见景意即描写景物,状物以供抒怀。这是一般散文的常见写法,借景抒情是必不可少的。如《雪浪花》中写到“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正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滚滚滔滔,一浪高过一浪,撞到礁石上......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揉软的面团”。又如《香山红叶》中的“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等等都是首先描写景物,就是前面说的“见景”,写景是为了抒情,对景物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后文抒情做铺垫的,这倒还符合常理,讲得通。

  2、入境:就是指的进入所描写的情景。把自己和环境融合在一起。例如《香山红叶》中刘四大爷、另一位同伴还有作者之间的谈话就把作者自己融入了那样的美景当中,流连忘返。又如《荔枝蜜》中写到“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作者通过写喝荔枝蜜把它和生活联系起来,渐渐的沉醉于其中,与景致融为一体。

  3、抒情:借景抒情,前面所有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抒情的需要。《荔枝蜜》中写到“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里就抒发了作者对小小生命的赞美之情。再如《雪浪花》中“我不禁对渔民望了几眼,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情,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晴朗又深沉。”抒发了作者对老渔民的敬佩之情,又写出了人民朴实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再如《香山红叶》中写到“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我们可总是落在后面,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应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香叶?”,作者通过写自己和刘四大爷的对比来抒发对他的敬佩之心,表现了刘四大爷积极的生活态度。

  4、升华:升华就是指使文章的深意和层次更上一个高度,统观杨朔的散文思想内容,无疑是对美好社会主义的讴歌,所以在《荔枝蜜》中的结尾这样写到“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就把单纯的蜜蜂的勤劳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达到升华的目的。

  5、点题:在文章最后写到主题的内容,首尾呼应。例如《香山红叶》中最后又回到红叶上来,就点明了主题。再比如《雪浪花》最后写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也是点明了文章主题,还有《荔枝蜜》中最后写道透过荔枝林看到辛勤的人们,等等都是末尾点题的典型例子。通过上面的分析,了解到杨朔散文存在的问题,也理解了模式化得具体表现,但是我们知道,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那造成杨朔散文模式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造成散文模式化的原因——自身和社会

  杨朔散文虽然说很有诗意,而且是其散文创作自觉性的表现,也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经过呕心沥血的劳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了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但同时也具有不足的方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自身原因

  自身原因也是创作主体的原因,我们从杨朔的生平可以看出,由于自身的教育经历导致了杨朔力求散文诗化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在后来表现出不真实的一面,显得造作。

  从杨朔的创作道路看,杨朔经历了从“诗歌——小说——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的发展过程。选择了“诗化”散文的创作道路,在抒情散文的创作中,有机地融汇着诗的特质和优势,从而使他的抒情散文诗意盎然、境界优美。当杨朔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时候,生活中那些细小的、平凡的事物便都具有了诗意。久而久之就有了模式化的嫌疑,不讲究对人民和历史负责。杨朔从来就强调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写,他说他向来爱诗,杨朔小学毕业后,因为生活拮据,曾一度辍学,随舅舅去外谋生,在哈尔冰一家英洋行里做事,在这期间,他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研究,写了不少的旧体诗,这对他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影响。杨朔的散文以歌颂似的框架为蓝本,一一的搜寻题材去套用这个模式,就和现实生活难免发生矛盾。只重视美,而忽视了真,真善美才是我们对事物的最高追求,如果只美不真,我们很难想象那样的事物是美好的。杨朔只重视怎样把散文写得美,就忽视了怎样才能保持事物的本真。

  (2)社会原因

  1、散文的诗意化也是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共同追求的目标,散文写得是否具有诗意也成了评价散文的一个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时期,散文诗化及其流行,如巍巍,刘白羽等著名作家都强调散文的诗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杨朔的散文诗化倾向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又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我们要知道,散文和诗歌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虽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只强调用写诗的方法去写散文的话,就可能会导致散文的变形,正是如此,我们看杨朔的散文,抒情色彩就增强了。从而导致了真实性的下降,不免遗憾。

  2、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由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由于“左”倾思想的愈演愈烈,加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给社会经济以及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挫折和损害。尤其是在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的影响下,导致了一系列的夸饰生活,歌颂党,美化现实的作品的出现。“文学是政治的女仆”这一观点在这一时期尤其突出。文艺创作已经成了宣传政治的工具。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稍不留意就会大祸临头,成了人类的公敌,赵树理说“真话不能说,假话我不说,所以不写”,作为作家的杨朔,生活在这一时期,无疑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这不仅是杨朔一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三、辩证的看待杨朔散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通过对杨朔散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他的散文讲究诗化,写得很优美,在古今中外的作家群中实属佼佼者,也可见杨朔的影响之大,但是杨朔散文在创作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是很严重的。那么他的模式化的毛病又有哪些影响,我们又应该作如何的反思呢?

  1、影响:模式化得毛病无疑对后来作者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杨朔模式”对中国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创作和影响很大,贾平凹早期的散文创作也有杨朔散文的烙印。例如《丑石》一文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同时套路化写作、不会创新、没有个性等的消极性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2、反思:有教训就要吸取,以免重蹈覆辙。我们已经很明确了杨朔散文的模式化的弊病,就要尽量的避免再落入这样的窠臼,不能自拔。直到今日,杨朔散文仍被数百万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作文的典范,仍被数千万的中学生认为是写作的标本。但是,杨朔模式所造成的危害,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些产生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八股,以单调的叙事方式和单调的思维模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损害着刚刚拿起笔的孩子们鲜活的心灵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对文学而言,重复、单一、模式化如同一剂致命的毒药。所以无论是单纯的讲学生写作还是上升到严格意义的文学创作上,我们都必须要摒弃这种单调的大而空的说话方式,一定要还原真实,再现真实,要敢于说真话,不能抛弃文学所本应该拥有的特点。要学会独辟蹊径,富于个性。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应该打开格局,开阔眼界,打破僵化的思维习惯,敢于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杨朔散文的局限性以及其模式化的不可取之处,不值得效仿。但是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片面的只批评他的不足和局限,也必须要肯定杨朔同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和刘白羽,秦牧被称誉为是三大家。他能把诗和散文结合起来,具有重大的开拓和贡献意义,注重诗意的创造也常常通过一些艺术技巧将生活美好化,情理交融风格独特,影响很大,即使在新时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他的评价依然很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该学习的,不能生搬硬套,以免僵化,从而影响我们的文学创作。

27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