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热点文章 >

坚守乡村教育的“十六”字经

时间: 小采 热点文章

乡村振兴必要办好乡村教育。笔者结合区域实际,经过充分调研,结合自身的经历,总结出乡村教育“十六”字经。个人认为,如果乡村学校能围绕“十六”字经下功夫,就能稳步加快实现乡村教育的振兴,确保教育专业内涵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守教之本

1、守育人方针之本。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育人方针、方向去开展。

2、守校魂之本。易县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事迹影响深远,狼牙山脚下的狼牙山小学,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仰山”教育,学生唱红歌,击红鼓,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徒步红色圣地狼牙山……让学生从小知家乡、爱祖国。这是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守住了学校的校魂,因此学校才会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魅力。

3、守师生初心之本。中小学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本,学生应以学知培习为本。这些年,社会各界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减负”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处置突发情况,以及制作授课课件、教研进修、培训学习等,都要耗去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说上课、做课件、管学生、培训学习等与教师本职工作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关联,累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话,那么,与教师本身工作属性无关的,如校内外形形色色的各种检查、验收、考评、比赛等各种与教育教学科研关联不甚紧密的事务。

要想教师把更多精力用于教书育人,要想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让他们充分享受自己的职业尊严和幸福,就要为他们减负,把他们从不必要的杂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清静的教育工作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教学。教师能静下心来多读书,认真钻研教学教法,充实专业能力,真真切切地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必将成为受益者。

二、遵教之规

1、遵教育教学之规。教育教学的科学规律需要充分认识和遵循,实践证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工作会事半功倍,违背育人规律,教育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做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授业解惑”的基本素质。当今世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持续向纵深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机遇也带来更多挑战,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掌握最前沿的教学信息、理论和技能,潜心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锻炼育人本领。有扎实而渊博的学识是成为好教师的基础。作为教师,就一定要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教育的情怀和追求,沉心静气,不浮不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一个想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一定也是个学习勤奋,热爱读书的教师,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2、遵孩子年龄特点之规。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易县教育系统有着光荣的劳动教育传统,一直以来,开展劳动教育有基地、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有考核。对于学生来说,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注重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通过校内植物园、饲养园角及家庭种养殖等途径教学生认识动植物,对劳动形成初步感知;高年级学生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经常到实训基地参加适合的劳动。特教中心的孩子们也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到了一些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教学相长,许多年轻教师也有了丰厚的收获。一些“90后”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学会了田间劳动,更锻炼了体魄。师生逐步养成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品质。

3、遵校园管理之规。各校为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地制宜制定了规章制度。目前主要纠正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制度挂墙上但规同虚设的现象。主要用于应对各种检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用途不大,针对性不强。二是制度陈旧,不能及时更换完善,特别是季节性实效性内容更加明显。时常见到有的学校冬季时黑板上还是夏季安全内容和作息表,已是元旦还在庆国庆,早有新要求还是老制度等。三是有规不遵,主要是不切实际的各种制度要求泛滥成灾。如农村的一些教学点有的只有几个孩子,配备一两名教师,各种教研活动、课件、笔记等方面的要求与中心学校一样,显然做不到有的也无法做到。

4、遵社情、校情、生情、师情之规。野里店小学是山区教学点,辐射附近几个村庄。学校背靠大山,校园原先分为西侧荒坡、中间宿舍、最东侧平地上是教室和操场。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生态教育,融入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从美化环境改造荒坡开始,整理山坡地,分设三个阶梯,分别栽植杏树、桃树、核桃树、五角枫、应季花草等当地植物,并在树下安置石凳,在树间放置浅显易懂的诗词牌,供学生在其中休憩和学习。春赏花、夏纳荫、秋摘果,学生全程参与,拔草、浇树、采摘,认识植物特性,观察植物成长,体验稼穑艰辛,激发学习动力。

三、研教之法

1、常研常规过程之法,争做一个懂教的专家型工作者去带头践行。常规落实就是过程落实。求新立异必须在常规过程扎实落实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所谓改革和创新全都是无本之木,经不起实践检验。学校领导者应带头践行教育教学各项常规,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各项有效制度并一以贯之,让常规落地,用常规约束师生的教与学。如何落地、如何有效执行常规制度,可以见仁见智,各行其道。

2、常研、常践适合本校、本地师生之学法、教法。不论作为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常研适合本校、本地师生之学法、教法才是教育的王道,才是教育持续发展、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不懈源泉。易县大龙华小学老校长佟荣喜的教育经就是好的例证,每年对新教师实行听评课再听再评直至过关,通过此举老教师业务更加精湛,中青年教师很快就适应了教学业务的需要,教师教得越来越起劲,学生学得有趣、功底也越来越扎实。

3、要慎选、慎用,更要活学活用他地、人之教法学法,切忌一哄而上,切忌未深入调研仅凭专家讲座、管理者个人喜好而采取行政化举措在某个区域或某些学校强推某种模式、某种教法的一刀切现象。易县南城司小学劳动实践课坚持与本地区域的实际相融合,创新驱动,自2012年起,开展了鹅卵石绘画、贴画教学。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鹅卵石上绘画、贴画,从初期的“以石为纸”到后来的“因势象形”“因石象形”,创作了“果蔬”“植物园”“卡通天地”“海底世界”等几大系列千余件作品。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从个体到系列,到现在,南城司小学的鹅卵石文化成为学校突出的办学特色,《》、中央电视台等也进行了报道。但这种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成功适用于深山的南城司小学,却不见得适用于其他地区。因为南城司小学地处易县西部深山区,紧邻拒马河,河床上遍布鹅卵石,为学校开展丰富的鹅卵石文化创建活动提供了先天条件,但不具备这种自然地理条件的学校,有的盲目照搬,效果就不明显,也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铸教之魂

铸牢以下“三魂”是做好教育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1、铸生之魂:铸生之魂是出发点是归宿。坚持育人与育知、育才与育措、育徳与育智、育体、育劳、育美的并重互融。大龙华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农村学校,学校始终践行“信·仁·美”的办学理念,以“诵读经典,感悟国学”为主题,开展了诵读《论语》《诗经》《大学》《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手绘中国地图、播报天气预报、做弟子规操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等16个社团,每天下午活动1小时,16个社团活动同时展开,为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充分挖掘当地戏剧资源——河北梆子和哈哈腔,把戏曲引入校园,普及戏剧基本知识,学习戏剧演唱,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戏剧文化的魅力,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还要在课外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使学生切实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格。

2、铸师之魂:铸师之魂是基础,是关键。一些农村基层校铸魂口头上、形式上、行政性的偏多,实效性、专业性、适用性的偏少,应加强可操性的评价与指导。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多年来,师德建设一直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许多地方开了不少会议,下了不少文件,举办了不少活动,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开展此项工作更应因地、因校、因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在潜移默化中塑形铸魂。

3、铸校之魂:铸校之魂是办有生机、有特色学校的土壤。

培养指导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向教育家迈进,加大对学校办学思想、理念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考核与指导,经过一代代、一批批师生的反复实践、总结提炼出的办学思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并随时再加以完善,不能因管理人、教师的变化而突然变化,校魂就逐渐有了,植根于当地的校园文化就有生命力了,从而让在校师生有追求的目标方向、有自我提醒的内在人格约束、有相互约束与激励的管理机制,有延续多年而自发形成的校园文化活动,就能塑造出人人有追求、个个有精神的健康、健全的人格。(河北省易县教育和体育局原党组成员石新民)

54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