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彝文字: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彝文字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汉字和彝文字均为方块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中仅存的仍在使用的两种文字。文字特征、字体结构、用字方法等方面的相同之处,是汉彝文字同源的力证;汉字的“六书”造字法是表意文字的创制典范,在彝文中也有印证。汉彝文字共同书写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成为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源远流长:仅存的两种世界古文字
学术界公认的世界六大古文字为苏美尔楔形文、埃及圣书文、印度哈拉般文、古玛雅文、中国甲骨文、中国古彝文。发端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公元前1世纪前后失传,19世纪以来才被发现和解读。古埃及人使用的圣书文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使用时间约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印度哈拉般文已经失传,至今不能解读,也无法得知是什么种族所创。中美洲古玛雅文随玛雅文明的湮灭而消失。
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的殷商时代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乃至秦篆、汉隶,最后到楷书,汉字不断演进,成为历史上不曾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古彝文,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彝族群众使用的表意文字,又称“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传记和志书记载,古彝文“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用古彝文记录的典籍涉及内容广泛,蕴含着大量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适用价值。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选取819个古彝文字,构建了新的规范彝文音节文字符号体系,更加稳固了彝文由表意文字向表音音节文字的转化。
文字肇造:相似的造字神话
汉字造字的神话广为流传,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显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相传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关于彝文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西南彝志》卷九中记载,恒本阿鲁“创始供奉祖先,发明了天地的根源,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字”。彝文典籍《说文·序例》中记载“三圣”造字,“始于宓阿叠所造,中于白博耿先知所述,终于丹冉一义所赞”;且《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有进一步说明:“祭司宓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物始纪略·文字的产生》中记载,够斯艺将“无数的文字,造出留人间以后;苍天有光彩,大地见光明,人生根势大”“金字黑字,像太阳,放光芒,像月亮,明晃晃”。除典籍记录外,黔西北地区传说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吉禄老人,从刻画六种家禽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开始,到树上记年、石上记月,成为十二地支的符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彝文字。四川彝区关于彝文起源的传说有两种版本。一是毕阿史拉则为了记录那些能够为民除害的咒术发明了彝文,彝文得以流传至今。二是生性沉默的敝铁氏每日在林中静坐,得到神雀传授文字,但由于其母偷至林中窥看,神雀从此不再来,使得造字中断,于是形成了今日不完整的彝文。
历史上,我国境内曾出现过参照汉字创制的方块文字:古西夏文、古契丹文、古女真文,以及拼音文字:古突厥文、古龟兹文、古于阗文等,这些文字都已经消亡。而甲骨文和古彝文经过专人整理和文字学家的不懈努力,传承至今。
同源异形:相同的造字方法
汉字“六书”造字法是音意文字的造字典范。许慎在《说文解字》系统阐释了“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并列举了具体的文字。当代文字学家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字例,对“六书”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字学的理论体系。汉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书时期,还使用着弧形和曲线笔画,“隶书”之后,这种弧形和曲线多被平直的笔画所取代,而彝文一直保留有圆形、弧形和曲线笔画。
彝文造字法与汉字“六书”相符,也可以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进行分类(如表1)。象形造字在彝文中的比例较大,指事造字、会意造字也比较常见。彝文中假借的使用比汉字更为普遍,不仅存在同音假借,也存在近音假借。彝文假借字既是一种造字法,也拓展成了用字法,所以在阅读彝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判断出每个字在此时此地所表达的内容。除此之外,古彝文还有形声和转注造字法,由于书写不便,不作列举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