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时间是怎么算的
入伏时间是怎么算的
每年入伏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三伏天的长短也不尽相同。确定入伏时间需要根据历书计算,较简单的方法是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意思是说,从夏至这一天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进入伏天,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作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时则为20天。所以,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入伏养生小常识
1、减少运动
尽量减少在温度高的时候出门或是大量的运动,尤其中午下午。这样身体水分的流失太快了,如果不能及时的补充水分很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的情况,就非常危险了。
2、少喝饮料,适量饮茶
许多人在夏季稍出汗就会贪饮甜饮料,因为感觉很解渴。其实是错误的,很多饮料含有大量糖,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不但不解渴,反而会更渴。如果再不注意补充电解质,出汗量大时便可能会缺钠,缺钾。并且饮料中很多添加剂本身就经过肝肾代谢,更是增加了肝肾负担,如果过量,很有可能导致肝肾损害。尽量少喝甜饮料,多喝白开水或者矿物质水种。
3、防止感冒和消化道疾病
三伏天是感冒高发期,尤其是长时间吹空调或者电风扇,毛孔打开一冷一热,很快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议不要长时间在低温下滞留,尤其不要突然改变冷热环境,出汗时千万不要对着空调或风扇吹。
三伏天入伏怎么养生
在三伏天,应从饮食、作息、生活方式等方面来保养身体。三伏天指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和立秋之间的一段较长时间,一般来说,一年中三伏天时的温度最高。
1.饮食:由于三伏天温度高,容易造成脾胃虚弱,因此饮食应尽量清淡。可适当多吃清热解暑、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红枣、冬瓜、猪肝等,并且注意少油少盐,多喝水。
2.作息:三伏天时昼长夜短,并且白天气温较高,建议晚上气温下降一些再入睡,比如十点左右,早一些起床,比如六点左右。同时建议每天午睡半小时,养足精神,保持作息规律。
3.生活方式:在三伏天时,应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站在太阳下暴晒,避免中暑。同时,每天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慢跑等。不可用冷水洗澡。
入伏有什么讲究
1、劳逸结合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劳累,也不要太懒散。要做好劳逸结合,休息好身体。
2、坚持午休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坚持午休。午间小憩休息一会,有助于下午精力充沛,也有助于晚上的睡眠,午睡时间不宜太长。
3、不要洗冷水澡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不要洗冷水澡。有些人到了夏季很喜欢洗冷水澡,殊不知这样做其实很伤身体,会让身体遭受寒气,引起身体的不适。
4、合理运动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合理运动。到了伏天,适当运动出出汗,还是很有必要,因为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还可以维持身体体温的平衡。也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5、开窗通风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开窗通风。到了夏季,很多人都喜欢关窗开空调,但要注意开空调时,隔一段时间要开窗通风,以免室内空气不好,引起身体不适。
6、合理饮食
入伏第一天,要注意合理饮食。饮食习惯不好,在伏天也会很具体,在伏天最好均衡饮食,少食辛辣躁性食物,以免引起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