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篇1
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篇2
一天,肖邦在巴黎的沙龙中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完全沉浸在乐曲中。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诗人缪塞刚刚分手。
肖邦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
肖邦在乔治·桑的进攻下和她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爱情不仅使肖邦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乔治·桑仍然是生气勃勃,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9年,这9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也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钢琴诗人肖邦的故事篇3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猜你感兴趣:
1.为什么称肖邦为"钢琴诗人"?
2.励志睡前故事文字版
3.热爱祖国的人物故事
4.名人励志小故事50字18个
5.音乐家肖邦的简介
6.名人成功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