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官打的现在。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学习!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一):彼一时,此一时
【拼音】bǐ yī shí , cǐ yī sh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燕王哙把政权交给宰相子之,从而发生内乱,齐国趁机出兵燕国抢占土地。孟子极力主张出兵,要燕王给齐王称臣,从而推行仁政。但齐王却只看见燕国的土地与财富。孟子的学生充虞十分不满。孟子感慨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
【典故】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时势不同,情况不同
【相近词】时过境迁、事过境迁
【示例】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二):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于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 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 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他说: “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 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出处《论语·颜渊》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释义“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三):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拼音】sān shí liù cè , zǒu wéi shàng cè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齐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则仓卒在东面起义,朝廷十分震惊。东昏侯在东宫召集手下密议反叛,派人登楼观察,看到征虏亭发生火灾,说王敬则来了,假装要走。有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讥笑檀道济父子逃走不负责任。
【出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传》
【解释】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
【近义词】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相反词】坐以待毙
【成语示列】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官打的现在。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5回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 , shōu zhī sāng yú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典故】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释义】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用法】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相近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成语示列】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注音】fáng mín zhī kǒu , shèn yú fáng chuān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周厉王特别残暴,劭公劝告周厉王不要太过分,周厉王于是派人到路上去监视百姓的言行,使得人们只能道路以目。劭公叹息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做法太过分,是行不通的。没过多久,愤怒的人们起来将周厉王赶下台。
【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上》
【释义】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统治者
【近义词】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相反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成语示列】我们不能采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