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

时间: 新华 六年级作文

我们平时在家过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儿、走亲访友,今天我不是介绍往常的风俗,而是几句家乡的风俗。

我妈的家乡我的老家,江苏一个城市—海安。每到该贺喜的日子都会请一支舞队来跳这种舞,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在我小时候一有表演,妈妈就会提起这句话,使它印在我的脑子里。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戏曲表演。

一次亲戚60岁的宴席上请来一只舞队,正跳着火热时,大嗓门的姨姥姥拍了拍我的肩:“你是不是在学舞蹈吗,来一段。”声音迅速地传到了亲戚们的耳朵中。各个儿都在那里起哄,我被逼无奈上了台。左手拿着鼓,我右手拿着鼓槌,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

我家乡的风俗是我心中缺一不可的文化。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2

说起我国的民风民俗,还真把我难住了,我急忙上网搜索,究竟什么是民俗?经过搜索整理,我发现,我国的民俗有很多,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民族风俗,亦或是服装菜肴,归纳起来一句话众多的民风民俗汇聚了中国的文化。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为最多。有一首歌谣最能突出我国春节民风民俗的特点。“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正如歌谣上说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年货,收拾屋子,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在大年三十当天,我们家可忙了,中午十二点,爸爸和爷爷就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奶奶说:“贴上了对联就等于过年了。” 我国的民风民俗特别奇特,贴“福”字就十分讲究,过年时,“福”字不能正贴,而要倒贴,意味着“福到了。”

晚饭前我们家放了鞭炮,关于放鞭炮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人间有一个怪物叫“年”。人们为了驱赶怪物才放起了鞭炮,而现在,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用爆竹声辞旧迎新。晚上八点半,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这也是在大年三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中国民风民俗的了解与认识,增加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见识,让我收获很多。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3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若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这首诗是杜甫的《赠李白》,诗中的“青精饭”指的就是我们溧阳的特产——乌米饭。

乌米饭,历史悠久。出现在唐代,那时就叫“青精饭”。在那个时候,乌米饭为道家斋日的饵食。

四月初八,在我们溧阳,是“乌饭节”。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传说因为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让在地狱被饿鬼关着的母亲吃到饭,想办法用乌树叶捣烂,用汁液染米,煮成乌米饭送去。饿鬼们不敢吃黑乎乎的乌米饭,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溧阳人年年吃乌米饭,就是为了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这不,今年啊,我和妈妈准备动手做乌米饭。首先我们采来一些乌树叶洗干净后,我拿起擀面杖在上面使劲儿捣,眼看着就要好了,我体力却消耗大半,我停下来歇息片刻,又继续开始对乌米饭进行裁决。终于好了,我发现绿叶捣出来的汁水,竟是紫色的!

我把一缸汁液中的叶渣去除,妈妈用水兑了汁液,在泡上准备好的糯米。这一泡不知道,一泡等两宿!整整泡了两天!我苦苦等待,时不时去看看泡的咋样了。等妈妈说好了时候,我正美美的想着我是乌米饭的场景。听这么一说。我蹭的一下冲过去,用颤抖的手打开锅盖,我有些习惯的发现,刚泡好的饭,是一种灰灰的颜色,而不是黑的。

我急忙询问,“莫急莫急,看好了啊!煮好你就知道了”妈妈说,我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妈妈铺上一层布,将泡好的乌米饭一层一层的铺在上面。过了十几分钟,我得到批准,掀开锅盖。锅中的一切映入我的眼:一粒一粒米饭,就像黑珍珠,并散着清香,令人垂涎三尺。我急忙盛了一碗,听说乌米饭还有许多疗效呢!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我先尝了一小口,比狼吞虎咽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嘟囔:“真香!

“乌饭新炊笔饭香,道家斋日以为常”,这就是我们溧阳的风俗——四月初八吃乌饭!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4

在山东,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它不仅仅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更加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

而这个至高无上的风俗名叫“磕头”。

爷爷告诉我:“磕头,又叫叩头,叩首。在每年的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成年和儿童(都是男性)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

到了现在,磕头这种礼节已经被简化了,不再把祖谱等卷轴挂在墙上,也没有了磕头用的席子,更不必拱手祭拜。而是到了每户人家时说一声‘给__磕头啦。’然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而且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其实我觉得这些长辈说的不必磕了并不是因为拿不出礼物,而是觉得这种小对长的礼节实在是没有必要,毕竟这种礼节已经从中国的开始到现在持续了许多时间,再继续循规蹈矩会不会太古板了。

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毕竟是文化,是礼节,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那我们何不继续让它传承下去,而且这是唯一存在的古老礼节了。

这就是为什么,磕头,既是风俗,也是礼节,更是传承的文化。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5

我们平时在家过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儿、走亲访友,今天我不是介绍往常的风俗,而是几句家乡的风俗。

我妈的家乡我的老家,江苏一个城市—海安。每到该贺喜的日子都会请一支舞队来跳这种舞,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在我小时候一有表演,妈妈就会提起这句话,使它印在我的脑子里。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戏曲表演。

一次亲戚60岁的宴席上请来一只舞队,正跳着火热时,大嗓门的姨姥姥拍了拍我的肩:“你是不是在学舞蹈吗,来一段。”声音迅速地传到了亲戚们的耳朵中。各个儿都在那里起哄,我被逼无奈上了台。左手拿着鼓,我右手拿着鼓槌,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

我家乡的风俗是我心中缺一不可的文化。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6

【闹中秋】

说起咱家乡的风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就拿这中秋节来说吧。

中秋一到,我与奶奶就一同去集市上大采,有瓜子和各色水果,还有几大盒月饼。这月饼不仅要自己吃,还得送人几盒,人家又反过来送咱几盒,唉,这送不送还不是一样嘛。不只这些,我和妈妈又一起去了趟超市,买博饼用的东西。一个大红碗,六个骰子,与那些七七八八的奖品。看到那么多的奖品,就知道晚上得有多热闹。

过节嘛,吃的也就好点,有鱼有肉的。吃完饭,奶奶去天台摆桌子,桌子上放着四个月饼四种水果还有白糖,嗯,不错不错很有仪式感。咱现在就等着月亮“大驾光临”了。

我们这里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尊敬。终于看见月亮了,奶奶便插起三炷香,开始拜月了。只见奶奶嘴里念念有词,说着保佑家人健康、出入平安等等的话,说完这些就见奶奶双脚跪在地上,双手合十,五体投地,拜三拜,表示对月亮的崇敬之心。接着爸妈拜完月,换我和妹妹了。我们有样学样也趴在地上拜了三拜,奶奶见到我们这样的举止哭笑不得。

我们这的房子,邻里间都只隔了半米不到的小巷。奶奶会拿几盒月饼悄悄放在邻居的窗台上,奶奶这也是怕当面给,邻居不收,因为邻居阿婆三不五时会给我们一些零食。远亲不如近邻,能遇上好邻居是多么幸运,这朴素的邻里之情,总是让人倍感温暖。

拜完月、吃完月饼我们就开始博饼了。在门口摆上一张大圆桌,放上大碗,碗里放骰子,桌子下放着一大堆奖品,接着就会有几家人围在一起,准备博饼。邻居还怕奖品不够又添了些来,我列了张单子,上面写着对应骰子数与奖品。

不得不说真的是热闹!我们围着桌子,一个接一个地摇骰子。时不时有大爷大妈来围观,顺便摇一下,讨个好彩头!中不中奖,大伙都跟着起哄;摇到“对堂”之类大奖的,喜气洋洋;摇个“一秀”之类小奖的也乐呵呵;没有摇到奖也没关系,还有大下一轮了;摇到“状元”这个最高奖,那就得请客啦!

直闹到快半夜,这场博饼终于结束了,奖品已经空空如也,邻居们也都带着笑容回了家!我帮着爷爷收拾场地,是真的脏又乱,可真是开心啊!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7

我最喜欢过的是春节,今天,就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春节习俗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商家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至今,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习俗。“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现在,大街小巷上,却很少有盘龙灯的了。

过年,从“腊八”拉开序幕,为过年做一些准备,很多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 爸爸妈妈放假了,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爸爸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我们家串门,喜悦的氛围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一”是春节。人们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总是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走亲访友,我们都开开心心地收红包,而爸爸妈妈却送礼、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爸爸妈妈就要上班了。而我们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春节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作文的风俗六年级篇8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50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