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冰花观后感
鲁冰花观后感篇一
今天下午,我们要去看电影。来到学校,我迫不急待地想,啥时出发呀?我都等的不耐烦了!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要出发了!我马不停蹄的赶往目的地——电影院。
到了电影院,我们陆续走进电影院的入口,找了个位置坐下。过了一会儿,电影院的灯都关了,荧幕上亮起来了,哇!原来题目是“鲁冰花”!开始了,台下鸦雀无声。首先我见到一位叫古阿明的小孩和他的姐姐茶妹在摘茶叶。哦,原来他们家穷,在打工赚钱。他们做完了,到茶场主人那交货取钱了。取了钱,就在一路笑声中回家了。在路上,他们见到了一位大叔叔在画画,由于那位小弟弟古阿明也喜欢画画,所以也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后来那叔叔把画送给了他,他高兴极了!古阿明还要他签名,那叔叔开了个玩笑,在画上签了“傻瓜”两个字,弄得全场同学哄堂大笑!
后来,大叔叔成了他们的美术老师。他很欣赏古阿明富有想象力的画,想让他参加画画比赛。但一些人都为权为利要让乡长的儿子参加,结果古阿明落选了!
最后,古阿明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生病了,家里穷,付不起医药费,而且他的梦想——参加比赛也落空了,因此十分悲痛,给他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
他死后,老师把他的画——《茶虫》寄到美国参加国际儿童画画比赛,得了世界第一,成为了天才儿童。每人都十分伤心,这么好的人怎么死了呢!而且古阿明的生命才短短11年!
啊!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古阿明这颗富有想象力的美术天才就这样陨落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同学都在檫着泪水,大家都在惋惜,都痛恨那些追求名利的人们。我真希望古阿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那样他如果有困难,我们这些热心的老师同学一定都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治好病,帮他实现梦想!这影片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死板,要大胆的展开富有想象力的翅膀!
鲁冰花观后感篇二
春天,鲁冰花盛开的时候,郭云天由大城市调到水城乡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水城乡 山水秀丽但贫富悬殊。云天发现班上的学生古阿明是个绘画小天才。阿明家境贫穷,调皮捣蛋,学业不好,但对色彩和周围事物有极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云天走访了阿明的家庭,知道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朴实的茶农,姐姐茶妹身肩母职,善体人意。云天关怀他们,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云天独特的作风和气质也在学校两位女老师心中荡起涟漪。
云天受校长之托,主持美术选手训练班,准备选出优秀者代表学校外出比赛。他极力培养阿明,阿明也是表现最杰出的选手。其他老师却认为乡长的儿子林志鸿才是最有资格的代表,他们抵制云天的做法。经过投票,阿明落选了。云天被迫悄然离开水城乡,带走了阿明画的茶虫。阿明因老师离去而伤心,后因营养不良,感染上肝病而夭折。葬后不久,传来阿明画的茶虫获世界儿童画的金牌首奖。记者争相来水城乡采访,大家都说阿明是天才早逝。茶妹心想,在阿明生前,只有郭云天老师说他是天才,现在都说他是天才也没用了,因为阿明永远不能作画了。
为什么事隔二十多年,这部电影仍然能够感动人?事实上,台湾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些孩子都还没有出生。但是,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能够经住时间的考验的。
什么电影能使人潸然泪下?什么电影能让人捧腹大笑?这种集悲痛、欢乐于一题的电影恐怕不多吧!而《鲁冰花》就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古阿明极具幻想的童心被乡长和其它一些领导无情地扼杀。老师赏识的眼光和其它人的态度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就这样,古阿明费尽心思画的一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独木难支、回天无力的情况下被扼杀于糨褓之中。这样的打击是多么的巨大!古阿明万分绝望地将浸满自己的心血一幅幅画作撕毁,画笔也投入河中。而在此时,唯一支持他的老师也无奈地远走他乡,这使得他更加万念俱恢以致于肝病复发而奔赴黄泉。在他死后画虽然得了世界第一,可他却永远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了。
我很同情他,也反对靠关系就能受关注的教育制度。据说,有些家长靠给老师送礼来争取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这样做是不好的。应当靠正确的途径——努力来争取关注。在此,我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看看这部电影,了解一下孩子也有我们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我们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大人们不能意破坏和否定!
在这部电影里,融合了自然美,母爱美,姐弟情深,还有师生浓情。追求的是还孩子自然的天性,摒弃的是落后陈旧的传统教育难以估计。贯穿电影始终的总是存在着两种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以军事化为特色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处处讲究上下尊卑,校长每次面对学生不在同场合讲话,学生都要立正与稍息多次。直到台北来的郭云天老师,为这间学校带来了新的自由、平等观念为此。不同的教育观念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郭云天成为众矢之的,终于因为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被排挤出了这间乡村小学。
古阿明这样的画画天才,按照传统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只能够充当倒数第一,但是,他却有惊人的美术天才。他有丰富的想像力与极强的表达能力。却由于受传统的美术观的影响,除郭云天老师外,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天才儿童。终于在古阿明因病去世之后,才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电影的背景是七十年代的台湾。那时的台湾正是国学兴盛的时期。学生演讲,动辄就是“我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续写汉唐之盛世”。从十来岁孩子的嘴里出来的演讲词动辄竟然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些学生的演讲词,都是老师写好,让学生背诵下来,然后去演讲的。而且连一招一式的动作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在演讲现场,每个学生讲的都几乎完全一样。大而无当。严重脱离孩子的实际生活。下面听演讲的老师,也是听得昏昏欲睡,而郭云天老师干脆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去了。这一镜头,其实生动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台湾进行国学传统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这种教育严重脱离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的童年,过早地将孩子政治化、军事化与成年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保卫孩子的童年将是多么重要。
在电影里面,鲁冰花用来象征母爱,它开满乡间田野,点染农村景致,而在花叶凋零后被视为农村 的花肥。有一次,阿明在茶田里面看到一株鲁冰花,以为是杂草,想把他拔除掉。他的年幼却懂事的姐姐阻止了他。姐姐告诉阿明,鲁冰花春天开花,芬芳满株,等到缤纷凋谢,散落的花叶虽然混入尘泥,却是在悄无声息地呵护和滋养着茶树。母亲谢世得早,阿明已经不记得妈妈的模样,总是在一个个夜晚,缠着姐姐讲妈妈的事,对着天上的夜星充满期盼和遐想。“天上的星星会唱歌,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并不起眼的鲁冰花,却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爱 --- 母爱一样无私和伟大。 所以我知道有《鲁冰花》的电影,悲剧肯定是,但以为是描写母子情深的电影,不想是一部反映早期台湾教育制度的电影,当时台湾的教育制度与我们现实的教育制度如出一辙,机械的、呆板的、奴才似的教育方式,活活扼杀了一个天才,也排挤掉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一个独具慧眼的年轻老师。记得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孩子内心的创造力,给予孩子的尊严、自信。反观现在的教育,死读书,分数第一,为了成绩可以什么都不顾,孩子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下,盲目竞争,说假话,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敢于冒犯权威,不敢于创新,上次看到微信上,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总之是走到了死胡同,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教育部,真正实现教育的自我管理,当然这也是一种气话。教育的氛围其实也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整个社会不讲道德、不讲诚信、没有公平正义、礼义廉耻等等,你只苛求教育成为一个世外桃园、一块不受污染的净地,那是不可能的,看了这部电影,再看现在台湾的教
育,让我知道了希望所在,但是需要付出和努力,我的孩子还小、我的孩子可能没有能力出国学习,唯一的办法是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鲁冰花观后感篇三
影片主要描述了少年绘画天才、神童古阿明不幸和短暂的一生。
古阿明出生在水城乡一个贫困农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妈妈,是靠爸爸种茶叶生活的。他很顽皮,有一次,他踢球把学校的玻璃踢破了,怕老师处罚,就用辣椒擦屁股,这样“以毒攻毒”,老师打起来就不痛了,可没想到新来的美术老师竟然没打他。
学校来了个美术专家——郭老师,因此,学校开了一个美术班,要参加的去报名,古阿明、林志鸿等人报了名。有一次,古阿明画了一幅画,画的是茶虫,在别人看来那画是那么可怕,在郭老师眼里却是那么优秀。还有一次,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他:“这是什么?”古阿明说:“太阳啊!”老师好奇地问:“太阳怎么是蓝色的呢?”他说:“因为蓝色的太阳不热,爸爸在茶园里干活就清爽多了,就不会中暑了。”古阿明很想念妈妈,他要画一幅妈妈的画像,画了很久,可怎么都画不出来。老师问他:“怎么画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画出来?”古阿明伤心地说:“我想不起来妈妈的样子了。”后来,古阿明生病了,没钱医治,所以没等治好就出院了。古阿明出院后还是坚持画画,学校要从各班选取一名学生参加县里的美术比赛,郭老师准备选古阿明,可校长他们要林志鸿去,因为林志鸿爸爸是乡长,很多人巴结他。在各种打击下,古阿明去世了。后来,郭老师把他的画拿到国外参加比赛,得了世界第一。
和古阿明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吃得好,穿得好,学校又不歧视人。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对得起爸爸妈妈和老师。
这部电影令人感动,人生是宝贵的,只要活在世上就要努力争取并发挥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