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观后感作文
公司是什么?公司是如何诞生、演进、发展的?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我们的企业离一个伟大的公司还有多远?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大国应该有怎样的大公司?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公司的力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公司的力量篇一
今天就谈谈看了《公司的力量》纪录片之后的一些感受,与各位分享。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五集《危机时刻》和第八集《创新先锋》、第九集《本土雄心》。该纪录片通过对五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九位国际知名商学院教授的采访,帮我们诠释了公司在经济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公司发展的规律。
在《危机时刻》这一集,谈到了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应对之策,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从公司和政府相分离到出现混合式经济体制,国家还是规范公司的发展,以及美国公司法的建立。同时,也看到罗斯福总统的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候的救市计划,其中就包括加大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就业,减少失业的措施。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下,中国所采取的救市计划中也有类似的措施,让我们感叹历史何其相似。
在《创新先锋》这一集,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二战之后的崛起之路,以及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恐慌。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再次依靠创新、软件、互联网、晶体管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者。看了该集,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诞生的先决条件是自由,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创新的保证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美国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多的核心技术,源自于美国政府建立的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模式,而中国也在推行这种模式。
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却并未有美国如此高的技术转化率,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每年国家向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的巨资,是否都得到了回报,为何无法得到有效回报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或许杜邦公司从知名大学聘请教授做科研,最终研发出可用于多种商品的尼龙材料,应该成为中国产学研模式的榜样。
在《本土雄心》一集,讲述了中国公司发展的历史,讲述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公司形态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们再次看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对国家竞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节中,联想柳传志、吉利李书福、金蝶软件徐少春等著名企业家都站出来谈了自己对公司的认识,对公司发展和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金蝶软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公司的力量》中有一段访谈这样表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取决于这个国家企业的实力。《公司的力量》这个名字就彰显了这样一种特征,它再现了企业在当今国家作用、责任和使命。”徐少春的这段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这也是《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初衷,因为在和平的年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全球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不再是军事实力的比拼,而是企业实力的比拼。
《公司的力量》可以给企业、政府、社会起到警示作用,我们国家的发展不能够偏离公司的发展,要为公司发展创造理想的环境。同时,公司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的好坏。这也告诉企业家们,要注重公司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否则会毁掉企业的创新。
作为改革开放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公司”的一个代表,金蝶一直以来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管理模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徐少春认为《公司的力量》的选材、视野与深度,必将启迪经历过危机的中国群体,开创属于中国的“公司的力量”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金蝶软件要联手中央电视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与历史环境中,打造如此一部公司的思想史、启迪曲、励志片的缘由。
金蝶软件不仅参与了《公司的力量》的策划,而且其自身也在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先进的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从金蝶明珠会,到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从打造中国企业无边界交流平台,到创新中国管理模式,是徐少春对“公司的力量”思考后的行动。
2010年6月5日,深圳金蝶软件园,在金蝶明珠会理事大会上,百名企业家共同发布《创新中国管理模式宣言》,肩负国家战略转型时期企业家使命,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创新中国管理模式,推动中国管理变革,以此培育产生更多世界级中国企业、世界级中国品牌,让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正如《公司的力量》中所谈到的一样,我们现在之所以缺少创新和核心技术,是因为我们的管理跟不上创新的步伐,无法为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发掘成功的管理模式,让公司成为创新的主体,让优秀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创造更多的核心技术,这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公司的力量篇二
看完后的第一时间最真实迫切的感受就是具有强烈的震撼感和穿越感!
公司的本质是一个为了创造价值和利益最大化的组织机构,组织的目的是要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只有充分发挥应用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全球化进程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迫在眉睫。在国外众多国家经济社会转型中,比如世界上最早经历经济社会转型的英国,其公司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英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肩负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重任的我们,需要树立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和对世界全新的认识。既要勇于创新学习,又要紧跟时代步骤,随时做好走到时代前面的准备。狄更斯在一百多年前发出的声音在今天依旧回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另外记住: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任何都会随时间落后与时代,社会需要不断向前进步。
只有具有强烈危机感的人,才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此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复杂的社会生存。作为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创业性质的公司及公司中的每一个员工,更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危机意识感。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经济学家们到今天对此也依然没有定论,就最近的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众多国家,包括我们伟大的祖国,其影响之深远,至目前还在恢复期。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公司任何企业,都有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刻,我们先不考虑政府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和会做什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公司的明天,不是等待到来,而是提前介入,没有人可以左右变化,只有走在变化之前,才能更有效和准备地接受任何考验,少者还能借助成长壮大。但无论公司在面对任何危机时,市场永远是拯救并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法则。
公司以服务不同级别的消费群体,需要听到的是多元化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快更准确的的做出判断。所以作为公司员工和公司受众群体,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公司发展中来,为公司发展提出有效可行的意见建议是加快公司不断向前发展的催化剂。何为现代企业?这应该从职业经理人步入公司管理舞台开始。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当一个企业中层和高层皆为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的时候,便可适当的称之为现代企业。我一直都很倾慕那些,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并认为这是实现公司无限壮大和公司万年长的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本也就不是一个常人可以做到的。
任何公司都把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作为灵魂和精神支柱。日本的企业文化我个人认为是比较能够抓住人心的,每个人都想获得自己理想的人格和平等。公司,不是创始人的,也不是股东及各领导人地,它是每一个员工共同的。其两个代表人物,涩泽荣一和松下幸之助是我在看过该部电视剧后对于企业文化影像比较深刻的两个人。《劝学篇》开篇第一句:天不生人下之人,也不生人上之人。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社训敬天爱人道出:人心才是最有力的。而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人类本心的东西,更应该引为重要。
社会的进步源于人类不断的创新以及对新事物的汲取。基础研究的突破才能不断提高创新的高度。要创新,就必须给思想自由的天空,这样的创新才能站在科学最前沿。无所保留没有秘密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以此达到突破性的创新。创新是公司生存的宿命,公司是人类创新的先锋。未来总在想象之外……
最后,人永远都不要坐以待毙和自欺欺人,记住那句话:承认贫穷并不可耻,不努力克服才是堕落。公司的力量,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合起来的力量,改变世界,是千千万万个公司里的万万千千人一同努力及使命。
公司的力量篇三
《公司的力量》由《大国崛起》原制作班底耗时两年,跨越八国精心创作而成。是中国第一部深度探讨公司制度的纪录片。该片制作精良、取景优美、实地拍摄数十家公司、采访百余位中外学者、间或穿插以趣事轶闻并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客观的视角梳理历史、发扬理性精神启人心智,确实实现了他们“用历史来关照现实、以现实来设问未来”的初衷。
略显遗憾的是,该片从扫盲的角度出发,拾取零碎的故事串联全片,显得逻辑混乱,拼凑零散,没有贯穿始终的主线,看罢似乎有思想的火花被某一句旁白撞击后迸发,这些光芒仅是一闪而过,只记得画面华丽内容丰富,对整个公司制度发展的历史却无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而且央视固有的意识形态也十分不讨喜,以旁观者的姿态故作深沉,对别国的分析鞭辟入里,说起自己的不足轻描淡写,说到成绩便堆砌起华丽辞藻反复歌颂。纪录片不应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纵观公司的发展史,表面充溢着征敛财富的快意和光鲜,历史的车轮朝着文明的方向缓慢而持续地稳步推进,背后那些令人叹惋的失败尝试和血泪交糅的故事都零落成时间的灰烬。公司镇、洛克菲勒、三角女工衬衣公司大火、凯恩斯、安东绳、郑观应、晶体管、专利法、世纪之药,这些字眼如同公司发展进程中的地标,千万种偶然之中的必然,促使公司——这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日趋完美。如果追溯到源头,探寻催生这一伟大产物的精神力量,那是《企业家誓言》中振聋发聩的呼喊:“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是对自由的向往,是自我实现的愿望促使一群勇敢的冒险家来到广大世界正中的舞台,挥霍才智与梦想,做最华丽的冰上舞蹈。那份不畏失败,世界尽在手中的意气,在今日想来也让人热血沸腾。
亚当斯密说:交易可能是人的本性之一。而在我看来,是人性中的贪婪,对财富的渴望,对资本的需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更快速地聚集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环境成为必需,标准时的出现、种种技术革新、趋于健全的法制应运而生,为公司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追求财富是最本源的驱动力。纵观公司发展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工人凄惨的生活境况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后来企业主动限制工时提高工资亦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因为追求财富,进步才成为历史的必然,阻碍它前进一切的终将被毁灭。正如历史反复印证的,“任何忽视市场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优势的国家或社会都会逐渐凋落。”
公司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它凝聚起个体的能力,使公司成为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主体,也使勇于奋斗的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为拥有足够的自由,科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然而推动工业化的进程,需要更多劳动力的参与,他们中大多因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解放出来,为了获得就业岗位,不得不接受在利益驱动下资本家所提供的恶劣的劳动环境。在企业家看来,劳动力是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工人对生存的要求也必须得到保障。经过漫长的摸索,人们才发现,只有高于公司自愿行为之上的制度力量才能形成真正的制约,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起来。诚然自由使公司充满张力,创造财富却绝不能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只有被限制的自由,在赋予其法律价值和制度价值之后,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如果放任市场自由发展下,财富阶层的贪婪和贫困阶层的暴力必将导致社会动荡,人们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将被自己亲手摧毁。
在漫长的探索中,人们尝试过多种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调控的优越性,也积极避免其盲目性带来的损失。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使得政府对市场和经济规则做了更多的介入,德国纳粹政权更曾将资本主义和专制独裁的完美结合推上顶峰。经济活动中个人和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日本在传统的儒教思想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了一个适当的结合点,综合考虑日本人的精神需求、历史传统、社会风气,提出“公益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与西洋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不同,日本公司更注重公司的社会使命。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再是股东利益,而成了回报社会和国家,同时也把实现所有员工物质和精神幸福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对个体意志的重视是在组织上重新发掘了人的价值,也使得日本公司文化更具网友原创投递力,成就了经济腾飞的奇迹。
时至今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保护创新的生态环境,也给新兴的公司更多机会,因为开拓新技术时,经验积累并不占据优势。跨国公司也通过合作收购等方式纷纷崛起,尽可能地节约成本,开拓市场,努力带给消费者他人无法提供的东西或服务。如今无母国公司已经出现,它是真正意义上超越国界的公司,它会是公司发展的新方向吗?公司发展的历史究竟会朝着哪里前行?摆在我们面前的依旧是充满了机遇和未知的世界。狄更斯说:“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是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从这部片子中看到了多远的过,何妨畅想,创造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