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篇1
影片的导演是著名的罗曼.波兰斯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擅长在血腥中探索人性,在悬疑中制造浪漫,具有很强的艺术气质。大多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直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
看过这部电影我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就像另一部著名电影的名字,阳光下的罪恶。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近乎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冷酷的镜头中充斥着人性的温暖关怀。男主角阿德里安充满魅力的侧脸带着隐忍痛苦以及对生的渴望。镜头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比如”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生命显的脆弱不堪,前一刻还鲜活生动的表情瞬间便被凝固在了德国兵的枪下,毫无理由的,毫无迟疑的。
战争磨灭了人性,也摧毁了艺术。有人也许会说,战争往往也能够催生艺术。但是我总觉得艺术不仅仅是满足温饱之后才能被提上日程的东西,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一种灵魂碰撞的产物。我始终相信艺术无国界。整个影片将大量屠杀史实的残酷毫无修饰的渗入人心,唯有开头和结尾清冷的包含复杂感情的钢琴声,可以给人疗伤般的抚慰。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正是开头和结尾,两次将影片带入高潮。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这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那些放弃逃生的乐师,他们奏响的不仅是他们认为高于生命的艺术,更像是所有遇难者的一支安魂曲。虽然二者的选择截然相反,但传达的同样是对生命的尊重。结尾时当主人公在废墟里为了打开一个罐头而被德国军官发现时显得如此卑微,也许是为了活命,或者说当时的情况根本别无选择,他战战兢兢的顺从了军官的要求。。阳光洒在钢琴家的脸上,慢慢的,音乐随着指尖流动释放出压抑长久的感情,画面如么的唯美,可是摆放在钢琴上的那个罐头显得那么突兀,猝不及防的打入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波兰斯基保证了这电影的真。每处都如此。无从道,只举小细节——炮弹炸落,主角有个当场耳鸣的音效。影片在结尾打上字幕说明了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沦为俄国战俘,死于俄国,1952年。
那,或许是波兰斯基对自己刻入生命的那段记忆的一份郑重的祭奠吧。
钢琴师观后感篇2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间,直到电脑自动关闭,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己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美好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终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可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提供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钢琴师观后感篇3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看过"钢琴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