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爱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普遍好评。焦裕禄同志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干部和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是书记的榜样,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1
4月4日下午,局里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由王冀邢导演、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再次感染着我、激动着我。50年前,作为“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在今天的语境下,焦裕禄的形象更感人,焦裕禄的精神更震撼。正如同志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所讲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焦裕禄同志是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历史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的是价值,留下的是分量。“为官一任、祸害一方”,败坏的是形象,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骂名!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仅仅470多天,蓝图虽已绘就,“三害”并没有根治,但他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在党员干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焦裕禄”更成为一种精神,历经岁月风雨而光芒四射,穿越半个世纪仍烛照后人。而有些人在某地工作的时间要长得多,也挖空心思地搞了很多这工程、那工程,自以为政绩卓著,成绩斐然,却难以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原因何在?“出发点不一,其结果迥异也!”
公仆情怀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到:“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点精神”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公仆情怀。焦裕禄同志上任伊始,就为背井离乡逃荒的兰考人而痛心,为积压救灾物资、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而发怒。看到生病住院交不起住院费的群众,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来,而且还借了别人5元。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百姓才时刻把他挂念在心。他病逝后,才会出现电影开头的一幕:人口36万的兰考县,近十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葬,以表达对这位好书记的敬爱、怀念之情。衡量考察一个干部,主要看他是否有公仆情怀、宗旨意识,不具备这一点,再有能力也难以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赢得人民的认可和爱戴。李冰父子之所以受万世敬仰,就在于他们完成了造福百姓的伟大工程——都江堰。
求实作风是成就事业的保证。辩证唯物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二是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困扰兰考地区,焦裕禄受上级委派,来到这里担任书记。“下车伊始”,他没有“哇啦哇啦地发表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为了根治“三害”,尽快帮助群众脱贫,焦裕禄到兰考后马上深入调查,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百姓企盼,在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订治理方案。他生前没有把“三害”治理好,却为兰考人民留下了治理“三害”方法路径,绘就了脱贫致富的蓝图。
奋斗精神是干事创业的前提。古语有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影片中焦裕禄同志舍生忘死的豪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们。洪水中,冒着暴雨,踏着泥泞,追踪水流的方向;风沙里,沙打风拍,趔趄跋涉,探寻风口的位置。为了把科技人才留住,他拖着病躯追赶将要远去的列车。治沙、抗洪的第一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百姓们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不当甩手掌柜,不当只会动嘴的书记,既是宣传鼓动者,更是身体力行者。我们党的事业就是在付出中发展,我们的国家就是在实干中壮大。
道德情操是立身立命的基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干事创业、做出惊天动地丰功伟绩的杰出人物,但真正叫人敬仰、令人怀念的还是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们。如屈原,如范仲淹,如毛泽东,如周恩来┅┅。焦裕禄也是其中之一。他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取消了高级干部享有的特权─特殊供应本。受过他帮助的群众送了几条鱼,他耐心说服孩子,给送了回去。一名普通百姓得了重病想要见他,他冒雨赶到床前,又冒雨送到医院。因粮食匮乏,许多干部得了浮肿病,有的甚至倒下了,为了保住“党的财富”,能够更好的带领兰考人民走上富裕之路,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购买高价粮,分给基层干部,自己却不享用。当有人告黑状,被上级调查时,有同志愿当“替罪羊”,他还是把罪过揽到自己身上。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胸襟,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
焦裕禄同志用他的行动诠释了我们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巍巍矗立的丰碑,成为我们党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再次强调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为的就是要求每个共产党人,自觉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自觉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自觉恪守为民情怀,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理念,付诸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增进人民福祉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句话,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每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以焦裕禄精神为镜鉴,对照榜样,反省自己,去发现自己思想上的小,去扫描观念上的病,去探查行为上的垢。像焦裕禄同志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自己身份,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用自身释放出的正能量,去感染人、带动人,影响人,鼓舞人。
每一个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应该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见贤思齐,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像焦裕禄同志那样,以实立身,以实为守,以实行事,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忘我工作,敢于担当,以行动标注价值,以实践兑现承诺,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报效党和国家,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伟大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人们仍在传颂,焦裕禄精神也必将继续烛照我们奋力前行!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2
文/杜彩霞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精神,从学生时代便有所耳闻,但当时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切身的体会。上周我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又在网上查阅了很多有关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的学习,使我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内心很受感动、很受教育。
焦裕禄精神习已为我们作了阐述。他在2009年视察兰考时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是一种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集中表现为“为民务实清廉”。在今年调研指导河南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进一步强调,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同志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在兰考,他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人民鞠躬尽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成就了焦裕禄精神的永恒。这种精神也成为我们奋斗的榜样和力量。
焦裕禄同志是书记,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楷模,也是每一名人民公仆的榜样。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是要学习焦裕禄同志那样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和“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要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带病工作,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吴送来的大米他送给了技术员;他把钱救济了困难群众,儿子没吃上红烧肉;别人送的鱼,他又让孩子送回去;孩子没有好衣服而让同学嘲笑……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无私、清廉、崇高的革命精神。
对于年轻党员干部来说,貌似与反腐倡廉还沾不上边。但我觉得,这个阶段恰恰是打牢“清廉”品格根基的关键时期。要在这个思维活跃、价值取向多变的时期,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锻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廉洁奉公的执政理念,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3
在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后,我又习惯性地搜出《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认真拜读了一遍。这篇由穆青主笔的报告文学娓娓叙述了焦裕禄的生平和事迹,四十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么感人肺腑。焦裕禄同志不仅是书记的好榜样,也是全体干部的好榜样。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争当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一、树立群众观念,力戒官僚主义。焦裕禄是一心为民的典范,焦裕禄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时刻想着自己是来自人民群众,自己就是普通群众,所以时时刻刻都把群众的疾苦装在心中,把群众的情意铭记心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自觉地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同甘共苦。看到兰考那么多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他心似刀绞;看到兰考那么多群众在风沙盐碱地里常年劳作而得不到好的收成,他心急如焚。这让我想起内乡县衙三省堂前的那副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对联用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辨证关系,在很多场合都引用它教育干部。在《政府工作报告》也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是古今中外政治家们的共识。《面向未来的赶考》中考题之四就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四十多年前焦裕禄同志已经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只要我们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摆正位置,一切为了群众,一起依靠群众,时刻想到自己就是普通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不会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的官僚主义错误,才能在面向未来的赶考中取得优秀成绩,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勤劳的人民。
二、树立务实观念,力戒形式主义。焦裕禄是求真务实的典范,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焦裕禄精神的闪光点。焦裕禄始终把调查研究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带病深入第一线,全面地掌握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分布情况,他改变兰考面貌的蓝图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不唯书,不唯上,不人云亦云,他善于总结基层的典型经验,并且成功地在全县推广,带领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在有些干部,热衷于搞花拳绣腿的形式主义,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热衷于下车伊始就作指示提要求,与焦裕禄精神格格不入。要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就应该以焦裕禄为榜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沉到“基层调查研究,尤其要到矛盾多的地方、困难大的地方、条件差的地方,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坚持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摘自《胡锦涛同志的故事·一张收据传真情》)。
三、树立勤政观念,力戒享乐主义。焦裕禄是勤政廉洁的典范,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的十八年间,无论是在村里工作,还是在区里工作,无论是从事团委,还是从事工业管理,一直听党的话,认真学习,刻苦钻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特别是担任兰考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肝病带来的痛苦,深入到最基层的生产队,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居然走过了120多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焦裕禄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有人劝他给家人领点救济,他断然拒绝。他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干重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一次,焦裕禄发现大儿子去看了场戏,便问戏票是从哪里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焦书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还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今天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那种超乎寻常的顽强意志,学习他勤政为民的优秀品德,学习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做一名勤政廉政的公务员。
四、树立节俭观念,力戒奢靡之风。 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比起当年,我们衣食无忧,生活已经很好了,但我始终认为,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居安思危,我们更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严格执行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十项规定”、“六个带头”的规定,勤俭节约,力戒奢靡之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焦裕禄是一心为民的典范,是求真务实的典范,是勤政廉洁的典范,是艰苦朴素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都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刻反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集中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在面对未来的赶考中,交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4
夏夜的民干院,凉爽而又安静,依稀从远处传来的蛙鸣,在夜晚倒让人有了某种暇想。第一次用样的笔触写一位杰出共产党员的电影观后感,只是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大脑里有一些清澈的东西,去洗涤掉积攒了一段时间的负面的、消极的、不确定的东西,让一切回归到理性思考的起点,那这部电影就值得好好去体会.
一年零三个月,在兰考人民心中,他是永远的书记。憨厚的外表下,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有一副超前的心胸。一个将自己的名字与生命刻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人们口碑相传,永远铭记。在百姓的泪光中,他得以永存。我们不禁要问,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都做了什么,让群众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值得人们薪火相传?答案只有一个,他用真情,用真心,用实际行动来做好看似乎很小的一件事,用忠诚,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焦裕禄的忠诚是从哪里来的呢,或者说他的忠诚是如何锻造的呢?很明显,三点:是组织的信任使他敢于担当,是群众的智慧使他有了靠山,是真情的付出让群众信任,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了老百姓的依赖,正是这种依赖。让忠诚有了归宿。
我们身后应当留些什么。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谈常新的话题,这个话题,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理解,不同岗位有不同岗位的说法。但作为党的干部,我认为必须具备一个基础,即忠诚。只有对组织忠诚,对人民忠诚,才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困难永久的担当。就像焦裕禄说的,让人民满意与让组织满意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以忠诚为基座,焦裕禄同志才树起了一座丰碑,一座永留史册与民心间的丰碑―――斯人虽去,身影永存。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作为主政一方的书记,当面对由于饥饿而浮肿的老干部,只能说出休息这话时,让人不禁心酸。救济粮食,干部不能动,特殊的供应本,在自己的倡导下取消,全国粮食做为战略物资统购统销,除了自己节衣缩食不吃肉外,还能做什么?只有一条路:黑市去买。这在当时所承担的政治风险,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们所能够理解的,这不仅仅是交出党籍公职的问题,事情一旦暴露,很可能会锒铛入狱。面对上级的调查和同事的反水,焦裕禄早有心理准备,他没有把责任推给副手,而是面对专员“我早知道老焦不会掺和这事”的论断时沉静地说出“这事我知道,是我下命令干的”。一边是代表组织的专员脸沉若水,一边是班子成员的惊讶莫名。这个场面,令所有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压力,更令自己的妻子夜不能寐。当行署专员和焦裕禄谈完话走出房间时,所有的干部聚集在大院里为他们的书记愿意到北京为他请命,专员问了一句:“你们都愿意去吗?”“是!”“那算我一个!”人们震惊之余,热烈的掌声刹那间响了起来。当专员明确表示“不管焦裕禄同志受不受处分,他仍旧是你们的书记”时,我看到了焦裕禄平静脸庞上闪动的泪光。面对组织的信任与厚爱,我相信,兰考的干部们在找到主心骨的同时,有了一种挺胸向前,死不旋踵的勇气和决心,有了一种责任在肩却绝无后顾之忧的轻松,有了一种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绝。
看到这里,我的陷入的沉思,直到影片结束,主人公终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兰考带着对妻儿充满歉意的泪眼离开了我们,这是何等地悲泣,何等地让人荡气回肠,影片的画面定格在了兰考的每寸黄土地上,全县人民沉浸无尽地悲痛之中。我忽然有一种无法言状的伤感,此时,只想大声地朗读笔记上记录的一段话:“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
看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