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篇一
匆匆读罢全书,林语堂先生的精神,不敢妄言已经全然领悟得当,只是人在读到一部伟大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因此我便姑且谈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语堂先生作完本书,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军阀与列强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大批有学之士都在思索:中国,还有救么?中国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语堂先生作《吾国与吾民》,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积弊及其成因的深刻分析,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总结,亦可以说是先生自己的一部心路历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与西方人的相应方面作了深入的比较。因此,读罢全书,我们受到的启发也是全方位的;但是在此我仅就以下几点简略谈谈读后感:退化与进步、人生的理想、未来。
首先谈谈退化与进步。这仿佛是截然矛盾的两个词,但很多时候它们总是一起出现,有时,某方面的进步就意味着某方面的退化。比如人类学会用刀切割食物,牙齿就有退化;学会乘坐汽车,走路的能力就会退化。我以为,这么多个朝代更迭,中国人既进步了,又退化了。进步,指的是先生一心期待的中国的出路,在数代仁人志士的努力下终于实现。如今,中国能够立足于世界强者之林,历经风云变幻而不倒,稳固发展,比七十多年前语堂先生眼中的中国相比,进步了许许多多。当年先生说中国人性格那一章,所提多是中国人性格的弊端,如消极避世、因循守旧、过于忍耐等等,如今,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得到极大的改观,这无疑值得欣慰。而退化,恕我直言,几乎与这些“进化”相伴而生,比如:老成温厚、知足常乐这些传统美德,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被冲刷的越来越淡薄,可以说越来越少的中国人们能够拥有这些古老的智慧。社会发展是一件大好事,但如何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守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基因和根本,这一辩证问题,值得深思。其次,谈谈人生的理想。先生花了整整一章的笔墨来谈这个问题,综合分析了各方面因素来诠释中国人一生的追求及其普遍性。时至今日,先生的话仍然不曾褪色,很多国人仍然在儒、释、道之间,中、西之间的不同人生观的交错下纠结。 2012 年,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与这个主题有惊人的巧合。“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当我们将它与先生所述的人生理想结合,就能发现无论是儒家、道家或是佛学,一切信仰理想只为心灵得到慰藉,而亲手建造一个泱泱而起的祖国,这般大我的成就,人生又有什么能比的得上这样大的满足?
最后谈谈中国的未来。我自知才疏学浅,天资鲁钝,故不敢胡乱预测“中国未来的路在何方”这样的宏伟命题,仅是谈个人所见及推断。中国现正处于高速发展,先生多年前曾在书中把他希冀的政体模式概括为“ 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或许先生在书中并未指出一条明路,而是留待后人去思考。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成为持续引领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和制度。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认为其实答案很简单,借用语堂先生的说法,就是:吾国在吾民。当人民对国家充满信心,当人民涌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就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可以阻拦这个国家的崛起。故言:
千年风雨几时休,万里江山一杯酒。
怎是怎非怎多情,吾国吾民吾千秋。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篇二
《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当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构成了《吾国与吾民》的基本内涵,也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基石。
当我们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下,我们显得有些沾沾自喜,我们似乎忘却了那沉淀而又厚重的历史遗产,那深深地植根于我国民之中的本能的难以踢出的民族劣根是否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亡呢?而那优秀的民魂是否得到大力弘扬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是本书的一个核心词汇,她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在林书堂看来这包括民族性格、习惯、传统、精神、文艺作品、社会制度、追求等等。
崎岖而漫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迥异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埃及、印度文化的一个表式,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却未曾中断,时至今日依然坚挺,也成就了她特有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经久不衰?为什么我们的国民奴性难改?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缺乏进取与创新?
是地域、气候、人种?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是生物进化之必然结果?
林语堂先生以客观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向我们真实的呈现了我国民之特性,自然与社会因素是我国民性格形成之本源。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使生活在大河流域额人们渴望统一,渴望和平。他们需要中央集权领导和庇佑,
俗语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统治者在君权神授的光环下毫不客气的吸食和压榨着被统治者,只是有时候他们更加注重“技术”罢了。中国的大众世世代代延续着这一“历史潮流”,这种垄断性强权性的官僚性统治环境正是我民族奴性的根源,但这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们民族的“适应性”。
“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虽有主观,但仍有借鉴意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在重复着八百年一个周期的轮回。而每一次无不因有新鲜的,强悍的外族或有外族基因的民族所重新焕发生机。
在全球化的今天,过去的历史将永远不会重现,各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迈入了新的时代,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中华民族的雄起必将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部优秀文化成果。我相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智慧将会在中华的崛起中再次应验。
《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篇三
看着《吾国与吾民》这个标题,心里在揣测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据说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著作,出版于1935年。1935年,那是战火纷飞的最为黑暗的岁月,我想本书必定会不落俗套地歌颂祖国,赞扬红军吧。于是,我打开这本书,怀着复杂的心情读了下去。才读了序言,我就开始佩服这个有趣的老头儿了。他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指出了其优点与不足。严谨充实的语言中不乏幽默有趣的段子,真实可靠的描写中还有发自内心的议论。给了我焕然一新的感受,令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
《吾国与吾民》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地描述中国,既严肃又轻快地对于古今中国都能给于正确的理解与评价。我认为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中国的大师为推动中国迈入新纪元,抑或激扬豪迈,抑或悲悯万千,抑或充满希冀,抑或黯淡无奈。但林语堂以他善对生命,宽容仁慈的人生态度和他信奉的老庄之道,去看待一切,保持着一份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达。他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化、幽默化的语言去诠释,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让世界看到并了解真实的中国。 《生活的艺术》中,“人们的爱美心理,不是受书本的教诲,而是受到社会行为之熏陶,因为他们生长于这样风韵雅致的社会里。工业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是丑恶的,而中国人要废弃一切优美的社会遗传方式,疯狂样的醉心于欧化,却是没有欧美遗传本质,那是更见丑恶”“遗传方式与审美情趣须经历岁月以逐渐养成。”林语堂深刻指出中国不能盲目欧化,我们代表着传统的东方思想与东方美,没有西式的文化积淀,并不能学会西方的真正技术与文明,只是学表面,本质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中国也不能进步,迈向新纪元。 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中,“‘中国’一次,在古代课本里意为世界的文明部分,余者皆为蛮族,这倒并不非是夜郎自大,而是客观事实:古代中国的四周确实为蛮族所包围,人们不知道还有堪以与之媲美的文明存在,但是,现代知识的光束揭示出它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中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并把它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作者将感时忧时的心怀泊泊而出,有种难言的忧伤。中国曾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因不曾中断,代表着世界的文明中心。但中国而后妄自尊大,自认为不可一世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的科技等方面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当中国再度打开国门时,迎来的不是友善的欢迎而是祸害国人的鸦片与无休无止的战火。中国也因此有一段令人觉得不堪回首的历史。我认为这段历史虽然耻辱,但同时也是一座警钟,提醒着我们不忘过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佩服林语堂的爱国主义,佩服他看中国的态度,仿佛亲身领会,又如同旁观者清。也许因为他是中国人,国学功底深厚;但他长居国外,英语如母语般熟练。很少有人认识水平能达到如此境界。
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给世界重新全面认识中国的机会,更值得国人借此书来自省,让中国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