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欢迎大家参阅。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一
女儿在北京上大二时强烈向我推荐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早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没顾上认真读它。
捧着女儿送我的新版《穆斯林的葬礼》从头到尾,不分昼夜,我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整个人仿佛被笼罩在生命的悲哀之中,阅读中曾几次潸然泪下。我很久没有被这样一本书这般感动过了。
“这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掩卷长思,我唯一感受到的依然是悲哀。也许有人并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可是我却为它的生动与真实所深深吸引。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人性的弱点与人生的无奈,但你更能看到生命的价值。
书中展示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最终归结到了一起,而命运却是如此的相似。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在老玉匠死去的那一刻,韩子奇就注定要为此而演绎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家恨与国宝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那些宝玉漂流国外,遭受二战洗礼的时候,家,却在时间长廊中积聚起更多的恨来。我从心底同情主人公新月,但我也同情韩子奇。有些东西是无法预料的,新月的诞生就像我们经历过的某些时代一样,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然而,新月却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是一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所选择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绝境。在难以把握的命运面前,在每个人生命中那股捉摸不定的、潜在的暗流中,任何生命似乎都有些微不足道,而哀歌便由此而生。在韩子奇说要转而投向仇人的时候,命运的哀歌就已然缭绕在我的耳边;而在新月临死的时候,我已经为这生命的哀歌而泪流满面了。在压抑和痛苦的感觉中我不禁要问: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我也曾读过一些这样的故事,公平不在正义的一方,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正义就在主人公的身边,可它却是那样地微弱,以至于产生了我们不想看到的结局。复仇使人性失去理智,在遥远的未来,宿命同样落在下一代的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命归属。
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让新月的母亲做一个逃避者,因为既然她有勇气打破世俗的常规,却为何没有勇气面对女儿与现实?《穆斯林的葬礼》以一段很冷清的描述让新月的母亲再次出场,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心中更添几分哀愁的阴云而已。那段凄美、悲凉的描述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啊,许多已经过去的往事,许多生命旅途中留下的难以平复的辙痕是很难再找回来的,如果一定要追寻,结局一定是早已逝去的生命中那段难忘的心曲所奏出的绝唱罢了。
穆斯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这个词的背后,更多的是宗教。而宗教这两个字,更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奇怪的仪式。于是,人们对它的葬礼似乎更会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她巧妙布置的圈套,使读者在《穆斯林的葬礼》的描述中一步步领略了人生的哀歌。韩子奇从流浪而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朝觐者把他送到了故事的中央;新月也在流浪中诞生,是命运将她送别在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里、最终送进了穆斯林的葬礼;新月的母亲也在结束流浪之后,才找寻到一点往昔的生活痕迹。而对于任何人来说,流浪本来就意味着哀愁。流浪,在书里最终以葬礼为终点。或许谁也不知道,葬礼的哀歌究竟为谁而鸣?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哀歌决不单单是为书中的主人公而鸣,其实也是为你我而鸣、为众生而鸣,因为世界上谁也无法逃脱生命最后的劫数--不论你曾经多么灿烂或多么悲微。
此外,女儿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令我陷入沉思。女儿对我说:“读《穆斯林的葬礼》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因为过去从一些文章的只言片语和图片介绍中所得到的印象十分模糊,似乎他们都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现在我才明白了,其实世界上任何不同的种族、民族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属性,那就是人性、爱、善良与顽强。我甚至开始喜爱他们了,因为我忽然之间觉得穆斯林(回族)这个民族要比我们“干净”许多,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等。至少,在不吃猪肉这一点上就比我们要干净!”
仔细想了想,女儿说的话不无道理,至少大部分观点我可以认同。
“《穆斯林的葬礼》创作完成于1987年秋,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后,该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也陆续出版。1996年7月号的香港《镜报》报道,在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
著名作家冰心在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的最后一句是:“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不论怎样,《穆斯林的葬礼》给我留下的都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之余,我还蒙生了把它推荐给更多朋友的冲动,因为,如果有人愿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人生的意义,那就去读一读《穆斯林的葬礼》,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二
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安拉,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在信仰之中。----------葬礼悼词
故事发生在古老的北京:八十年代的一天,北京,一个古老沧桑的城市,在一座颓旧的四合院门前,故事便拉开了帷幕。
梁亦清,一个本分低调的琢玉人,终日默默无为的劳作,将自己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低价卖给玉器行,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一辈子都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盘剥,他象征中国广大的任劳任怨的人民,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玉碎,人死。
韩子奇,一个孤独漂泊的孩子,无父无母。但他从穆斯林中得到了庇护,吐罗耶定收养了他,从此他们辗转流浪,朝者圣地麦加行进。这是饱经沧桑的人们在寻找精神的皈依。来到梁亦清家,因为都是回回,受到较好的接待,从此与玉结下不解之缘。这一切在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多么脆弱。韩子奇为保护玉器,远渡英国,但命运终究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久,德对英发动猛烈攻势,异乡的硝烟刺痛游子漂泊的心,满世界都是战乱,而家国在滚滚硝烟中愈发凄迷,美玉也在异国毁坏,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下,在执拗的个人坚守也会在瞬间崩溃。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皈依,无法重圆的结局却早已埋下漂泊无依的宿命。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全部要汇流成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梁冰月,战乱的年代,她考上了北京大学,并很快融入了时代的大潮,时代动荡,青年人思想更加动荡,她有着那个时代青年人特有的迷茫与冲动。随着姐夫到英国留学,最终和同样在异乡寻找慰藉的子奇走到了一起。回国后面对姐姐的不谅解,她不得已把女儿新月留下,独自一人再次去往他乡。梁冰玉成为了新月名义上的母亲,然而她却把对丈夫和妹妹背叛的恨发泄在女儿身上,间接导致的最后新月的死去。
主人公韩新月,善良,聪慧。18岁时,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和她生母一个学校,命运的轨迹惊人的重合。当美丽的新月跨入这个学校,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展开,她学着自己忠爱的英语,遇见了另她心仪的楚老师,新月苦练英语,成绩越来越好。同时,她和楚老师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在向美好的结局方向发展,但人间终究没有童话,一切都潜伏着危机,新月的养母强烈的反对他们的结合,只因为他不是回回,而新月也在生命中最灿烂的年华猝然凋谢。当那些美好的东西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点一点的毁灭,就是悲剧。楚老师为死去的新月试坑,生离死别,何等悲伤。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着几代人的悲剧。(www.lz13.cn)当棺门关闭,世界在亡灵面前冷得干净,那时他们曾经来过的世界,但终究不能停留太久,一切都将成为一段再也没有当事人的往事,让忧郁的远天,落寞的季节来诠释葬礼的背景吧!
这本书,有着大量的宗教礼仪的描写,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提供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面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通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悲剧的美好幻想。
而悲剧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面对宏大的社会悲剧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悲剧,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悲剧,让我学会流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篇三
听同学介绍这是部看后很震撼的小说,想到啃食泡沫文化快餐文化已久,的确需要看些有深度有内涵的书以净化心灵。便兴致勃勃地翻开这本五六十万字的巨作。
新月在北京大学开学第一天,错把楚雁潮——这一大学毕业不久留校任教的老师当成了同学。在门口接后送至寝室,这本是小说里被用滥了的情节,然而在那个时候在充满了文艺色彩的北大,却是一个注定富有故事的相遇。新月是勤奋好学上进又极富灵气的女生,符合各项标准,如白莲,清丽洁白,亭亭玉立,一群女生当中尤为突出。她极有语言天赋,可以与老师在未名湖畔讨论、谈心。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以及共同的理想,将中国的小说翻译成英语,散播到全世界,让各地的人民感受中国的文字魅力、中国文学中所富含的感情。
夜幕四合,当寝室中的人都去看了电影,只有新月留在寝室挑灯复习英语,一股不服输的力量支撑着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期中考试时得到了回报,班级第一。然而,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在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走过一段路,总有高潮和低谷等候着人去经历。新月被发现得了心脏病。命运总是那么爱开玩笑,让人好不容易可以感受生命的美好时突然挥出了重重的一掌,这对于新月、新月的家庭以及楚雁潮来说,都是砰然一击。这只是一个开头,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新月的病从原本可以手术,身体得以康复直到后来只有靠药物维持时,她的生命原本是绽放在八九点钟温暖日光下的鲜花,却来不及让人欣赏她的美丽,却早早枯萎凋谢。与其说造成她一而再犯病的起因是巧合,不如说是命中注定。她妈妈对她的刻薄、家庭的矛盾、她并非韩太太亲生等等的事迹混杂在一起,在外人眼里她是受尽宠溺的公主、从不缺少什么也不用为任何事情担心,长得漂亮心地好成绩又好,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却聚集着重重的荆棘布满着沼泽。
“请让我叫你相信,
我只盼一件事情——
给你献上我的心灵,
和这心灵中蕴藏的全部感情”
在梁祝的悠扬琴声中,楚雁潮用卡尔马克思写给燕妮的诗向新月表白。他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级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这段告白如此深情直入人心。跋涉了那么久,在万千人中寻寻觅觅,曾经孤单了那么多年的心终于有了依靠,从此不再漂泊孤寂。大千世界,有些人注定要相遇,有些人注定要吸引,或许从来都没期待过会遇到这样精彩的一个人,甚至以后都不可能会再遇见这份精彩,注定了不甘心与他擦肩而过,不甘心彼此没有交集,更不甘心一切在今天终止。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成为彼此的不可或缺。他们的爱情,给彼此原本严冬的时光里,燃起了一把温暖的火,照亮了坦诚相待的心。
爱情可以让他们度过万般艰苦的岁月,不顾及世俗的眼光。可是,即使是那样厚实盈溢的爱情,也改变不了什么。在他们之间,阻碍的太多了。楚雁潮并非回回人,清真教徒不能与异族的人结婚,这是首要原因,然而即使楚雁潮是回族人,在韩太太眼里也有万般的理由,就如最初拆散天星与容桂芳一样,尖酸刻薄的饱尝生活的苦的韩太太眼里只要看着你中意,纵使你很差劲家庭条件一般,也是合适的,看你不中意,倘若再优秀,也能搬出各式各样的理由拒绝你。楚雁潮是老师,新月是学生,韩太太接受不了如此新式的乱伦的恋情。爱情对她来说,从没有存在过就已经被亲情所取代,所以她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可笑。
新月的生命太脆弱了,像清晨的露珠经不起日光的照耀。对于楚雁潮来说,就像流沙一样,怕一不抓紧就要掉了,甚至比流沙更加残忍。她随时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楚雁潮迫不及待地告白,想让她知道,在他的生命里,她是这样重要的存在,这样一个知他懂他的人,此生不再遗憾。在原本充满无限希望无限美好的未来,原本应该由他们俩共同书写的未来,被扼杀在摇篮中,万劫不复。
为楚雁潮和新月的爱情所感动。然而也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人,是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但肯定不会像他们这样悲剧。
贯穿全文的是清真教的习俗、信仰以及玉的文化。尽管知道并非每个人都如我这般关注楚雁潮和新月的爱情,毕竟这份感人的爱情在整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像天星的人生,经过容桂芳最后与陈淑彦结婚,韩子奇与梁君壁、梁冰玉的感情纠葛、冰玉遇到两个人、姑妈的个人经历都丰富了整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韩太太的性格,鲜活刻薄,却也充满悲剧色彩,郑晓京的革命态度也令人深思。
看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喜,应该感谢自己所享有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