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书笔记 >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时间: 小兰2 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

  这段时期的曾国藩由侍郎变为湘军统帅,由文而武、由政事而军事,可谓是经历了180度大转变。所以之后的家书主要讨论战事,较少得提及治学之道。起初,曾国藩所带领的湘军并不被大家看好,后来不断取得胜利进而成为了对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军,可见曾国藩将所读所学所见所识成功得运用到治军打仗上。在后来曾国藩回家守父丧,他频繁写信给出战的九弟告诉他治军之理。

  身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被纷繁的战事所缠身,也不忘时常写家书,关照家里大小适宜以及后辈的教育问题,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内心平和淡定的人,也体现了作为长兄、父亲不离不弃的责任心。

  1、告诫家人:戒骄戒堕、不忘初心

  随着曾国藩的官越做越大,曾家在当地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曾国藩生怕自己的家人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多次嘱咐家人要守耕读之家本色,不忘初心。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2、告诫自己:功名难居、谨慎收敛

  在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开始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他的家书中并没有意气发舒、得意洋洋,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谨慎、收敛、退缩等。

  “家中却不可过于宽裕;因处乱世,愈穷愈好。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报,享此荣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现在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葆此以无咎,即是持家守身之道,至军事之成败利钝,此关乎国家之福,吾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曾国藩认为“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可以看出在成名之后,他还能保持十分的清醒,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余德薄能鲜,而享天下之大名,虽由高、曾、祖、父累世积德所致,而自问总觉不称,故不敢稍涉骄奢。家中自父亲、叔父奉养宜隆外,凡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诸女侄女辈,概愿俭于自奉,不可倚势骄人。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希望儿子做“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早期的军事生涯是相当郁闷的,湘军在最初不被看好,而且曾国藩作为湘军的统帅也没有实际权利,而且官职常变,不能取信于人,再加上曾国藩初期写的《讨粤匪檄》也得罪了很多权贵,致使这段时间的仕途坎坷。

  也许正是多年来曾国藩深切得体会到了官场的复杂不易,他多次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不要和官场有过多的来往:

  “吾年来饱阅世态,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以免咎戾,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兴闻为妙。”“余食禄已久,不能不以国家之忧为忧,诸弟则尽可理乱不闻也。子侄辈总宜教之以勤,勤则百弊皆除,望贤弟留心。”

  对于大儿子曾纪泽,曾国藩希望他做读圣贤书的君子即可: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或许这种“衣食无忧、做读书明理的君子”的生活状态也正是曾国藩自己所向往的,他或许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读书做官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另一方面他此时郁郁不得志深感官场的复杂多变。

  读《曾国藩家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利于自己修身养性,曾国藩是个性格极其饱满的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品质,读他的书信可以让焦躁的心态趋于平和。家书里确是蕴含了很多处世为人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值得好好深思、品味、吸收。

  最后,“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这句感觉很适合现在的A股市场状态,分享给大家。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月上旬,我和妻子在沈阳北方图书城购得一本《曾国藩家书》,利用早晚闲暇时将此书通读了一遍,虽领略不深,却也摘录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作为自勉。

  1、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2、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4、勿夜郎自大: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5、谨记进德修业: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6、吾人为学,最要虚心。自满自足,不能有所成。

  7、做事当不苟不懈

  8、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9、做人须要有恒心,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0、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11、做人要自立自强。

  12、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13、学问之道无穷,读书宜立志有恒。

  14、家和万事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帮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15、家中大小诸事,皆大人躬亲之,未免过于劳苦。勤俭本持家之道,而人所处之地各不同,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党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16、亲近良友愈久,获益愈多。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3

  本周又读了曾国藩的几十封家书,这一段时期的曾国藩官场上经历了一次大的升迁,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一连跳跃四级,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来又升一级为正二品侍郎。官场上平步青云,但家庭上曾国藩的祖母、祖父相继去世,来京做官十余年的曾国藩未能回家一次,思家之切只能通过家书来表达。

  1、治学理念: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在经历过前面几次和兄弟们的争执后,为了防止诸弟们再心生反感,曾国藩不再在家书中过多得说教,而是教他们“有恒”二字。

  “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论资质,曾国藩并非所谓的天纵英才,并且他常年身体不好,患有耳鸣、牛皮癣等病,能做出如此伟大的事业,确时主要得力于他的有恒。

  2、家教理念: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这几十封家书中,最出彩的就是曾国藩家教的理念。

  “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服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疼爱子女,乃天下父母之心,中国父母由于深受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竭尽全力为下一代留下丰厚财产。但是曾国藩认为不应该为后代留下银钱,如果他有本事,可以靠自己吃饭,否则反而是助纣为虐。曾国藩的这一言论在很多“官二代”、“富二代”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以曾国藩的作为,他的子女断可以成为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但是曾国藩提倡以“孝友之风”治家,这一理念也传递给了他的后代,所以曾家的子孙中还是出了很多人才的。

  3、为官理念:清廉

  曾国藩还在做翰林院侍讲学士的时候,在家书中就经常嘱咐家中的父母兄弟“杜门谢客”,在连升四级之后,祖父大人去世的时候,他坚持只收祭幛挽联、不收钱财。可见其为官之清廉。

  4、择婿:不善识婿

  随着曾国藩的孩子一个个出世,娃娃亲也开始如火如荼得定起来了,曾国藩总共有六个女儿,根据唐浩明的描述,这六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比较幸运,其他五个命运多舛。

  长女纪静嫁给了湖南湘潭籍翰林袁芳瑛的儿子,但是个纨绔子弟,娶妻之前先买妾。二女纪耀三十九岁时病逝法国,终生未育。三女纪琛,丈夫从小娇生惯养,夫妻关系不和谐。四女纪纯,丈夫早逝。五女幼殇。只有六女纪芬,婚姻幸福,子孙满堂,寿过九十。

  五个成年的女儿,有四个出嫁后不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是丈夫不理想。善于识人的曾国藩为何不善识婿?一是曾国藩选的是亲家,不是女婿。父亲们尽管不错,但儿子们却依赖父亲的资源骄奢淫逸;相比于这些父亲,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则比较明智。二是订的是娃娃亲,也不能悔改。小孩子的品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改变,曾国藩确实也没有预测的能力,只能凭借父母的品行来判断。三是不能改嫁。

  所以曾国藩不“识婿”更多是由于传统体制的缘故,但是曾国藩曾将大女婿赶出衙门并表示从此不再认他,却一定要女儿认丈夫守妇道,不让住娘家,结果29岁在痛苦中去世。曾国藩坚持让大女儿“三从四德”,而不顾大女儿的个人幸福,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固执传统的一面。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4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从这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相关

31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