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人们再次回顾所读的内容,并加深对书籍中的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怎么写出优秀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这里给大家分享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方便大家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她出生在这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讲述了她自己童年的故事和家乡的人物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寒冷的冬季,小狗被冻得夜夜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教爪被火烧着一样;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这便是萧红眼里的呼兰河,她的家乡,一片白色的世界,一个寒冷的世界。
这里,偏远,热闹,冷漠。在“大泥坑”常常淹死孩子时,人们聚着看热闹,袖手旁观。邻居拉磨的“冯歪嘴子”取了王大姐,短暂的幸福之后,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因为他是私自决定嫁娶,这在当时,是极其不孝的。
(在这个极冷的白色世界,还有更冰冷的。——承上启下)我记忆最深的是隔壁胡家的故事。小团圆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被当作童养媳卖给了胡家。胡家对小团圆很不好,经常无端打骂她,但在外人眼中这不过是让小团圆听话,十分正常。最后越打越凶,小团圆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除了呼兰河的寒冷,更让我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现状,当时人们的冷漠),我更觉得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呀!女孩子也可以念书,也可以做得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好。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新闻,一个大厦招聘员工,要求在三分钟内复原一样东西,只有一位女生想出了跑出去重新买的办法,获得了这份工作,人人都是平等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带给我许多感悟,我很佩服萧红能写下这个让人身临其境的故事,我喜欢这本书,让我更珍惜我现在的生活。
点评:萧红,不管是她的文字还是她的而经历,都是传奇。这部《呼兰河传》是自传体小说,它的语言,内容,深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所以,写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某一个人物——爷爷来写,可以抓住某一段故事——小团圆的婆婆花大钱请神棍跳大神给她治病来写,也可以抓住某一个事物——爷爷的花园来写,在我们没有能力面面俱到时,抓住某一点,读透了,就写这一点,就像这篇作文一样。写读后感,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更好得理解这本书,读懂这本书,尤其是好书,要认真去读,去“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2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3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向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能够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能够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能够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能够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能够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4
这个周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则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的同时也怀念自己的童年。那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同时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5
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情绪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那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杯具地出现,让我不明白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情绪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6
其实一天的时间可以过得飞快,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坐着阅读就可以。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尽是寂寞和冰凉,除了祖父和“我”之间有点温情外,我感受到的尽是悲凉和凄怆。呼兰河人的生活竟是那般:无知迷信的人、憨厚老实的人、无聊的看客们……还有被折磨致死的团圆媳妇,未出嫁就死去的翠姨,冯歪嘴子早逝的女人,难产死去的女人……不断地死人,并且是女人。有种窒息般的压抑感,泛着彻骨的寒意。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文中有描写春的句子,有写年轻的姑娘们打扮的场景,但丝毫让人感受不到一点春之活力和青春的朝气,仿佛悲惨和苦难是既定的命运,受欺凌遭暴打是惯常的事情,死去也不过是伴随点哭声,打着白幡,埋在荒山,在世间留下一个长着枯草的坟墓罢了,或者说是小土丘也行。活着就是活着,不管是以什么姿态活着,死去就是死去,没人在意,生与死就是这般寻常。越是这样,越是没人反抗,也不可能去抗争,只有挣扎着死去,要么就屈辱地活着。所谓人性、爱、温暖几乎在这部作品里是绝迹的。
我想起了去年读的《家》《春》《秋》,那是家族中不同命运的个体演绎的故事,《呼兰河传》是一个地区的人们演绎的故事,然而又都折射了更广阔的地区的更多人们类似的故事。基调同样悲凉,但前者有抗争,有不屈的灵魂向旧社会和旧制度作挑战,()能让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感受到还有一颗颗火热的心在跳动。后者没有,让人感受到了太多的冰凉、绝望、灰暗和死寂,仿佛不能自由地呼吸
篇幅《生死场》及之后个别篇章,格调变了,人们是被逼迫,被压迫得不能好好活着。日本人、地主们,泯灭人性的行径逼得人们活不下去,逼得人们会认为早死晚死都一样,逼得人们去自杀、疯掉。于是,社会变得惨淡至极,看不到希望的光景,活不下去只有死,这是唯一的解脱,也是对命运无望和悲痛后的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7
呼兰河是一个十分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我,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完美。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那里,人的一生能够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期望寄托于神灵。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单的欢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构成鲜明地比较,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期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无知也有期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8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而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
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9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
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0
我读了呼兰河传,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和写作方法,也会让人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现在的我们懂得去努力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也可以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知道我们祖国的花朵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一章让我了解了这个地方,比如学校或是一些小店,读完第一章以后突然让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家乡的感觉。作者像把这里的人物写活了一样比如一个卖馒头老人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过路的人趁老人不注意拿几个馒头就走了。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出现。后面几张都是写在这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每天开开心心也很好他们在这里很幸福不用天天那么伤心。
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家人更幸福。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1
前几天,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七大章主要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没什么好惊讶,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萧条的事一样平凡。这个小镇里,萧红将它描写得到处都好似暗灰色的凄凉的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只是偶尔有“阳光”稀稀拉拉的的洒下来,但也是一逝而过。转眼即来的,还是暗灰色的“乌云”······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人们和迷信,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里面的人让我感觉可悲,他们愚昧无知,使一场场悲剧在这里发生。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让我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或是痛恨······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可以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都成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又想起那段话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2
那天,我怀着无比愉快的心情去读《呼兰河传》这本书。作者萧红的童年事件让我浮想联翩。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萧红在呼兰河那儿的童年趣事,她遇上的人很多,有遭人讪笑的王大姐、可怜的团圆媳妇、忌食的有二伯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被萧红那童年的趣事和她那在祖父菜园里的有趣的片段逗笑了,她天真又有趣的事让我想起了我以前。
当读到萧红在菜园中瞎闹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一场的激动快乐。在读到护栏和的景色时,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候在山东的景色。
萧红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在自己遇到痛心的事时,她会想法子给自己找乐子。他就是和平、快乐的象征。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3
开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余时间看了小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小故事。
豆腐在当时是奢侈品。晚餐吃一块豆腐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有一些贫困家庭买不起豆腐。他们孩子的梦想是开一家豆腐店。甚至有一个人破产了,宁愿破产也不买个豆腐吃。这说明了穷人的悲惨处境,他们就那样生活过,连一块豆腐都买不起。
旧社会的女性生活可以说是非常悲惨的。庙会上,老庙里的人都很虔诚,但在娘娘庙里,人们根本不尊重娘娘,只求她给子孙。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女性是多么的不起眼。
书里还讲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在的故事,她很好,但是被折磨,被打,被骂,被虐待,心里其实很委屈。她想回家,可是人家说她身体里有鬼,说她要驱鬼,说没有偏方有效。她被迫在热水中洗澡,被折磨致死。作者通过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命运。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三篇短篇小说只是书中的一个缩影,却表达了女作者对旧社会的愚昧、落后和黑暗的不满和愤怒。萧红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女性精英,但很多女性都过得很辛苦。新旧对比,社会进步了,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女生不受歧视。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女生要自强不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4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5
窗外几束阳光从窗帘的细缝里射进来,在夕阳的照射下,书柜仿佛镶上了一层金边,格外吸引人。我悄悄地打开书柜,挑出了《呼兰河传》,在阳光的沐浴下心无旁骛地读起来了。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惨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萧红。正因为她那寂寞独特的童年生活才给了她灵感,她创造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的人物:顽强的冯歪嘴子,可怜的团圆媳妇,慈祥善良的祖父……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带着呼兰河的乡土气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一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骂她。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团圆媳妇“治病”,烧柴架锅,让她脱光了衣服,在锅里“煮”,她最后痛苦地死去。我看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真想冲进去跟他们说明真相,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无知。我对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怜惜,为她叫屈。同时我体会到了旧社会愚昧、无知的恐怖,真是吃人的社会呀!作为女孩子,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新时代,生活幸福,人人平等。
我读这本书不像读其他书那样轻松愉悦,心情非常沉重,我见证了人物悲惨的命运,也感受到了萧红童年的寂寞、呆板。“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萧红如是说。可见,《呼兰河传》是她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和灵魂的安生之处。
合上这本书,我回忆着,我感受到了萧红浓浓的悲情愁绪……这种愁绪像有魔力,它抓着我的心,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这部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6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及散文,是一部经典的儿童生活丛书。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述出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小镇。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以前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主要叙述了由于萧红是个女孩子,母亲又早逝,一向被父亲低估。只有在外祖父那儿,才能找到家的温暖感觉。文中的外祖父,被作者赋予了一种高大光辉的形象,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外祖父对萧红深沉的爱,让我们对外祖父肃然起敬!其中,使我最刻骨铭心的是:“我我中么样,就怎样样。什么,就做什么‘普通的小镇。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这段话。
当我看完这部经典著作时,会对萧红多姿多彩的童年产生羡慕之情。那开朗的外祖父;那自由自在的院子;那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让我羡慕。此刻的我们,思维完全被控制之中。那来势汹汹的补习班;那排山倒海、无穷无尽的补习作业……压得我们喘但是气来!如果我也有像萧红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那该多好啊!每一天做完作业吃些可口的点心,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锻炼一下身体;吃完晚饭与爸爸妈妈散散步、聊聊天;星期天,起床慢慢品尝一下早餐,做会儿作业,吃完午饭看会儿电视,做会儿作业,出去轻简单松地玩上一两个小时,或者玩一会儿电脑游戏,那是多么完美啊!
呼兰河这座小城中那愉快的生活和萧红那幼年的记忆却是我难以忘怀!这正是我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7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这本书。自从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人最关键的是要继续生存下去,还要有一种自由。就像故事中的“我”一样,快乐的生活,每天天亮就早早地起床,天黑就香香地睡觉,从小无拘无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蹦跳,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就是自由,也是一种快乐。在这个村里,并不是一切都安详宁静,并不是所有人都淳朴向上,还有一些品质恶劣的人在影响着质朴的农民,让他们也变得自私自利,久而久之——村里有一个大坑,别人都不肯去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点钱财;而这个坑,害死了多少人?就连鸡、鸭、牛、羊它都不肯放过,都要结束他们的生命。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兄弟,住在一间房子里,墙经过风吹雨打,而破了个洞,兄弟两人推推搡搡,都不想修破洞。哥哥对弟弟说:“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还小。”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两兄弟谁也不肯去墙上补洞。终于有一天,房子撑不住了,刹那间,房屋轰轰地倒塌了。哥哥和弟弟没了住处,这才都后悔万分。你想想,仅仅是一个洞就会带来这么严重的结果。可是他们后悔也晚了,其实,他们只要齐心协力,一会儿工夫就可以让房子焕然一新。当然,故事中的人有好的人、不好的人,故事中的事也有好的事、不好的事,他们事后的结果,又分好的结果、坏的结果......读了这本书,我又悟出了许多道理,例如:不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规则和计划。自由,是一个人除了生存之外,最大的需求和需要。从小,父母就应该有限度的将一些孩子能够明辨是非的决定恰当的交给孩子做主。 正如沈雁冰先生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8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的这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呼兰河这座小城是荒凉的、寂寞的,萧红的童年是同样寂寞的。
她19岁时逃出了家庭,漂泊在外,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和萧红一起在后园里玩,一起念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萧红和祖父的园子。
她在里面哪个快活,看见一个黄瓜熟了,抓起来就啃,这时又看见了蜻蜓,便丢下黄瓜抓蜻蜓去了,要睡觉便睡觉,要玩便玩,非常自由。
还有那家里的储藏室,两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有无数的蜘网蛛丝,那么多的耗子,可那里却成了小主人的天地,她在里头翻找着,找出了许多“宝贝”,她用小刀和墨汁在墙上刻着、画着,也没人教育她。
她还干了许多傻事:有一次,她们家一只鸭子落井了,祖父便把它用黄泥裹起来烤了。萧红十分爱吃。有很长时间鸭子不落井了,她便把鸭子赶向井里,这时祖父说不用,直接抓了烤就行了,但小主人不干,她说落井的好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19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十分好看,语言幽默风趣,有些地方看了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是萧红、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这本书总共分为七章,是作者萧红的童年回忆。作者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这本书主要写的就是萧红小时候渡过的一些美好时光,乡里乡亲发生的一些趣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和有二伯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二伯偷东西时被我撞见了。他偷铜酒壶,而我在偷墨枣,彼此都害怕,也都很尴尬。二伯说:“你不说么?”“不说。”“好孩子”。“那你让我拿走墨枣。”“好的。”这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觉得很好玩。而书中所谓的偷,也只不过是一时的贪吃、好玩罢了。我记得我小时候也很调皮。有一次,我和哥哥在玩,看到桌上有瓶啤酒,大伯在烧菜,我和哥哥一人喝一口,把酒喝完了。
有二伯的性情很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的,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见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有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有二伯给萧红带来了许多的乐趣。回想起他时,她的内心一定是特别的开心,非常怀念有二伯。
作者萧红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啊!尤其是有二伯,他那古怪的性格,让我觉得很有趣,也正是他给萧红的童年增添了几份生趣!萧红每天都很会创造一些有趣的事情出来,很自在,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每一天。
童年是属于孩子们的。在萧红的童年里,有天真、调皮、无知与欢乐,也有悲伤、痛苦、思念与依恋。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着,“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伏笔。
萧红的童年又可喜、又可悲。或许经历了悲,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喜!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篇20
笔调细腻,安静随意,却又淡漠忧伤,在她的笔下,呈现出一座缤纷的城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一直都是那么淡漠忧伤,但提到她的祖父时,笔调一下子轻盈明快起来。这座小城里,究竟有着作家萧红怎样的回忆呢?
写到祖父和他的园子时,“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跟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情,亲切的称呼,足以看出作者对园子深深的感情,仿佛把蜜蜂当做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样,用母亲般疼爱的口吻进行了描述。作者细腻的描述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女孩,踢白菜的胡闹,捉蜻蜓的三心二意,拼命洒水的活泼,不服气着辩解的可爱倔强……
但是,在描写其他地方的时候,笔调一下子淡漠而忧伤起来,平静的叙述的口吻,仿佛一切都不起波澜。即使是哪家人家里出了事,大家悲伤一阵子,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一切都恢复平静,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过的。开始我并不认同,可是,后来我想想,的确是如此,那家人肯定是悲痛欲绝,但周围的人,那出事故的人与他们又没有关系,他们自然不会永远记着这件事,慢慢地这风波也就平息下去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啊!但是,作者这里的倾诉,为什么感觉有着悲伤感,还是,她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
作者对自己亲人的描写,祖父是重中之重,对祖母、妈妈、爸爸的描写则略少些,也就是作者并不喜欢严厉的祖母和冷漠的爸爸妈妈,而喜欢亲和的祖父。爸爸和妈妈一直对幼年的萧红十分冷漠,祖母更是用针扎过小萧红的手指,借此整治她的调皮,所以小萧红无论如何都喜欢不了他们,但是,当最后描写祖母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躺在长板上,被白布单盖着的时候,虽然是平静的描写,但却从中感到作者的一种空茫和不安。
其实,这座热闹而缤纷的城市——呼兰河小城,萧红还是爱着这里的吧!合上了手中的书页,我却还沉浸在呼兰河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