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篇1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群体行为进行一定的剖析与探讨,书中很多看似荒诞的观点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生活现象。纵然书中的有些观点有偏颇之处,但仍不失为一本经典读物。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群体社会中,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一样”意味着突出,就无可避免的要接受众人的目光与评论,这对很对人来说是漫长的自我怀疑与煎熬,因此从众不失为最安全的选择。大部分人在群体中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使得群体的选择并不显著优于个体。反而在很多时候,由于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会使得事态朝着无法收场的地步发展。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用承担责任。”这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想到了每时每刻发生的网络暴力。“键盘侠”就是一个无名的群体,他们仿佛在网络上成为一切正义的化身,成为了用言语为人世间除恶扬善的救世主。言语攻击对无名的键盘侠来说是低成本的,但对当事人所造成的心灵身体的伤害却很难得到保护。但网络中的键盘侠在实际生活中就一定是一个毫无教养的愤青吗?答案很可能相反。实际生活中的他在自我约束下很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但在无名的群体中他却突破了一切束缚变成了野蛮人,一个残暴而狂热,带有强烈的热情和英雄主义的“野蛮人”。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体也只有基本的只能”“群体只能从事最低级的劳动,而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只能由杰出人士组成的决策中心来做出”……《乌合之众》整本书都在对群体进行否定,虽然言语犀利,但却让我们对惯性思维足够的思考空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于崇信群众的力量,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在群体中我们却极易受到蒙蔽而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法制社会并未健全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并不构成法律罪名的指控而被评审团投票致死;历史上著名的巴黎大屠杀,多少无辜的老弱妇孺被开膛破肚;前两天备受关注的美国大选,特朗普选票遥遥领先,成为了第45届美国总统。让一个从未从政的商人当国家总统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正确”,但这的确是一次完全民意驱动的结果。如果同样的选举发生在中国,会不会某一天中国的主席就会变成吴亦凡或者其他当红小鲜肉……?细思极恐。
群众所认同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就如庞勒所说,受困于群体意识,我们无法做出优于个体所能做出的决策,盲目依附群体很可能造成各种不理智的事件发生。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越来越民主,公民权利越来越受重视的社会,群体的作用更为凸显,这就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突破惯性从众思维。独立思考能让我们在求职,选择伴侣以及生活中各个方面遵从自己的内心,摒弃peerpressure。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应该是真正喜欢的而非大众所认同的。
书中也有些观点带有很强的偏见,让我无法产生认同。“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庞勒在书妇女、儿童与野蛮人相并列,认为妇女和儿童是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并多处对女性进行指责。这些观点放在如今社会,应该会受到平权主义者强烈的抨击吧。
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篇2
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影响群体,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而是应该从情感层面施加影响。而且,想要让这种信念在群体中扎根,都需要把能导致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好比宗教的手法。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群体的“上帝”从未消失,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之所以能够站住脚,是因为他们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我们在用不同的词语代表相同的意义,用相同的词语代表不同的意义。不明确的词语,有时反而影响最大。当群体因为动荡或信仰变化,对某些词语唤起的形象深感厌恶时,假如事物因为与传统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无法改变,那么一个真正的政治家的当务之急,就是在不伤害事物本身的同时赶紧变换说法。比如把“地租”变成“土地税”。群体有着服从头领的本能需要,或者说个体无意识里有一种犯贱的需要。领袖需要特别的坚定,而他坚定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不关键。领袖动员的手段——断言、重复、传染。领袖需要名望,名望的特点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判断力彻底麻木。种族的强大,在于一个民族普遍信念和情感,是十分稳定的,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几次非汉族统治,本来是入侵,结果都是更多的被汉化。群体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一直都在以一种“感性”的方式进化。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说他们经常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动脑筋。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开动脑筋考虑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们这个星球上根本就不会成长出文明,人类也不会有自己的历史了。
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篇3
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盲从。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开始追求信仰的庇护和权威的支持,两者共同的结果,就是解释古典人生哲学的于丹教授的走红。
《地球是平的》一书预见了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未来。我以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政府将失去左右舆论的能力,民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民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国际间竞争使政府必须拥有更高的效率,民众必须赋予政府更多权力,集中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权威民主双向加强的模式,即民众选出强力领袖,由他来行使巨大的权力。这一切,正如勒庞所言。
勒庞曾预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必将是艰苦的过程,也曾预言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必将迎来更加极权的专制。他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这个片面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有力映证——二战、__——民众哪一次不盲从?哪一次不为疯狂的理想而疯狂地杀人?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在连续读了佛洛伊德批判继承勒庞思想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当代学者写的讨论群体盲从行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术的书籍后,我倾向于用“催眠”与“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论来解释“乌合之众”的盲从。
“催眠”是指个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战胜和控制。强大的群体意志战胜和取代了个人意志,个人被群体催眠了。(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这里就不细谈了)
无论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它仿佛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写入自己DNA里的基础核心程序,是一种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对这一本能的总结。别人馈赠我,我就回赠他;别人攻击我,我就回击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赚钱,超市里那些免费品尝的甜点,在“同步”作用的帮助下,总是能让消费者乖乖地买下自己本不必买的东西。此外,销售人员千方百计地与消费者套近乎,也正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
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谨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领。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我。
PS,谈点关于“同步”的题外话。
在与人交谈时,模仿对方的表达方式,如语气、姿势、词汇、节奏等,通常可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所以,与父母沟通时要用家长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结果就很糟糕。多数时候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畅,就是因为彼此都坚持自己的方式,而不愿意主动与对方“同步”。
人不只与他人同步,还努力实现与自身的“同步”,即前后一致性。因此,先问两个问题,让对方做出“肯定”回答后,再提一个过分的要求时,对方会很难拒绝。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头有人需要救助时,由于过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们只会观望他人行为,以期用“同步”来避免犯错。如果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则人们也会“同步”这种无动于衷,结果便是一种“社会人情淡漠”的假象。针对这种现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个帮助者,道明原因,并指明要求帮助的内容,使对方开始行动,便会帮你赢得更多人的“同步”协助了。
看了关于《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体会的人还看:
1.乌合之众读后感作文
2.读《乌合之众》心得感悟
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4.咬定青山不放松心得体会
5.华盛顿的故事读后感
6.读《水彩画的实质》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