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作文素材 > 读后感 >

阿q正传读后感5篇

时间: 小兰2 读后感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阿Q正传》读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篇1:

  作者:吴小璀

  一个留学生和我讨论起《阿Q正传》来,问我对这个作品怎么看,迫使我又重读了一遍这部还是中学时候读过的鲁迅名著来。记得以前读的时候,觉得阿Q这个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物非常可怜,同时又非常可笑。老师说,鲁迅先生对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便也跟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总而言之,就是认定鲁迅先生写的是那些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没本事又没有骨气的人。从来没想到过,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知道,阿Q虽然没什么太大本事,但其实也是一个很好面子,不甘于被人藐视的人。《序》里,这个姓甚名谁都不被人记得的阿Q,在听到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时,竟然“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类似这样的借他人来抬高自己的事情,我们谁没做过呢?我们谁没有对他人吹嘘过“某某某是我的什么人”“某某某就是我同学”,“某某某就是我校友”,“我认识某某某”甚至“我见过某某某”之类的话呢?

  鲁迅先生接着写道,“其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即便今日,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也依然没有改变。只要你跟某某大人名人能人沾上点边,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尽管你还是原来的你。如果不是知道一般人都会因我们与某某某的关系而对我们“肃然的有些起敬”,谁会去这样吹嘘呢?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财富的多少,也不仅个人喜欢如此,大学也好,餐厅也好,公司也好,地方政府部门也好,显眼的橱窗里,墙壁上,常常贴满了大人物来访时的醒目合影,究其心理,无非都是想靠着这样的关系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就看广告一定要找毫不相关的名人来做,就知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了。

  既然整个社会都如此,阿Q也想借着与赵太爷的儿子攀上点关系而让自己被人瞧得起一点,想来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其实也没有资格笑话他。何况,或许阿Q还真的是也姓赵。可悲的是,阿Q碰上了个一点都不厚道的赵太爷。吹完牛的第二天,阿Q就被赵太爷叫过去打了个嘴巴子,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所以吹嘘跟某人的关系时,一得想想自己是否配,二还得想想那个人是否足够厚道。厚道的人看你混得这么惨,或许会可怜你提拔你或者关照你一下。不厚道的人,是会耻于跟你扯上任何关系的。

  阿Q可怜就可怜在没有看透赵太爷。但难道我们就看透了我们所攀上的那个人吗?很多时候,我们在吹嘘跟某某的关系时,只不过是那个某某不知道罢了。如果有人传到对方耳里,那对方会是怎样的反应,也真是难说。如果那个某某是个有点涵养的人,可能会显得若有所思地说,“他啊?我对他还真是没什么印象”。这话如果再传回到你的耳朵里,但愿你不要太尴尬。

  为了避免尴尬,其实最好就是不要试图与任何大人物攀上什么关系。但看整个社会风气,有关系不攀,又好像吃亏,就好像本来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被浪费了似的。所以,与名人合影之类的事情,终不能绝;类似“我和他是本家”“我还比秀才长三辈”的话,也终会不绝于耳。

  《阿Q正传》读后感篇2:

  我很崇拜鲁迅先生,因为他是勇敢的直面抨击直面旧社会黑暗势力的笔者,大胆同情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文学巨匠。曾经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从初中到上师范的时候一度会去图书室借阅鲁迅先生的作品来看;在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尤其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时,我仍然对于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很感兴趣,而且学得很认真。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喜欢的很多《朝花夕拾》中的众多文章,鲁迅先生的小说集《狂人日记》,其中最喜欢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我对塑造的如此典型的阿Q人物形象,总有一种悲喜交加的情感在里面。同情,旧社会的穷人阿Q,同时,有对阿Q种种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的故事所吸引着,仿佛一个鲜活的阿Q,一个真实的人物存在!感叹作家贤淑的笔法,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阿Q正传》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用形象的手法,把中国农民麻木不仁、不觉醒的形象赤裸裸地血淋淋地展现在国人面前,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不觉悟,严重的精神胜利病,典型地提示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心灵史,说明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

  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受压迫、受剥削、受愚弄的下层农民形象,他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一无所有,最后糊里糊涂地被处死,但他却并未觉醒,没有去为被抓被杀而担心,反而在意的是如何让看客更满意自己的表现,真是可悲可怒!小说中的阿Q和未庄的贫苦农民,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仁。

  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多方面,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虽然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

  《阿Q正传》读后感篇3:

  我认为《阿Q正传》所映射出中国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主要有下列数种:

  1、畏强凌弱。阿Q虽是一个下层农民,但他也懂察言观色,凡事自有他的一番理论。与人吵嘴打架,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2、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被人抓着黄辫子在墙上撞了四五个响头后,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3、善于取巧。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

  4、狂妄自大。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博,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这何异于阿Q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

  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复杂的矛盾体,他是旧中国一个农民的典型,也是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和可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正传》突出地展示了附着在阿Q身上根深蒂固的精神胜利法,也刻画了他性格里的种种复杂因素,这些相辅相成的多种性格共同形成了丰满深厚的阿Q形象。阿Q就是在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由于挤压而扭曲变异的“阿Q相”正是长期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国民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

  阿Q这一形象常读常新,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了解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后,阿Q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对于遇到不好的,他会自我解嘲,自我开脱,麻痹自己。这些都显示了当时的社会弊病之症结所在。

  总之,阿Q是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过目难忘的辛亥革命前后不觉悟、被压迫的农民形象。他是一个失去了内心自我的阿Q,他依靠着本能在生活着,甚至死到临头,还在想着如何去扮演看客们所要求的角色,生命对于“文化”的要求竟然是那样的毫无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典型的阿Q:麻木、愚昧、自卑而又自大、保守而又排外、自私而又多疑,这些由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所造成的复杂的生活性格,“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使人深思而感愤。

  还有感触是我们中国人历来喜欢摆好的一面给大家看,掩盖自己不好的一面,除了爱面子,更重要的还是封建残留思想在作崇,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有在适当应用阿Q精神的同时,客观去面对一切,不要把阿Q精神当法宝,再继续麻痹自己,束缚国人!要让“阿Q”真正成为永远的过去!再读《阿Q正传》,更加尊崇鲁迅先生!

30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