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网 > 话题作文 > 动物作文 > >

马年说马作文

时间: 小兰2

  马在世界各地均可见,但对其演变和野马的身世可能知者不多,故借马年之机略说马的演化。

  现代马的最原始祖先称“始祖马”,是五千万年前生活在树林的小动物,大小似狐狸,前足四趾,后足三趾,但第一、五趾还留有残余,脊背弯曲,齿冠很低。始祖马用多趾的足行走或跳跃,吃树上的嫩叶,体小善于进入茂密树林,逃避敌害。

  时光进行到四千万年前,由始祖马演变为“中马”,体型已有羊那样大小,前足三趾(第五趾已消失)后足三趾,中趾比始祖马健壮。中马仍适应树林活动。

  约一千万年前,从草原古巴演化出“上新马”,除体型略小于现代马外,其它基本相似,如齿冠高而复杂,四肢皆演变成单趾,侧趾退化。

  约在三百万年前的上新世末,由上新马分化出现代的“真马”。形成现代的野马、斑马、驴等真马类家族,是现代草原上常见的高级动物。

  野马(见下图)是驯养成家马的祖先。野马属于奇蹄目、马科,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大型食草动物,现存1属7种,斑马、驴等为同属不同种兄弟。野马仅在非洲、阿拉伯和亚洲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尚有野生种。在我国原分布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为绝灭保护级动物。野马是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外形像家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20世纪80年代末从欧洲引回数头野马在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保存野马的“基因库”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家马是由野马经人们驯养而来,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北方的草原兄弟民族已把马驯养成家畜,而在汉民族历史发源地的黄土地带,约在五千年前马匹已成为六畜之一。至少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里,我们的祖先早就以先进的姿态在养马方面出现在世界上。

  马的品种繁多,我国马的主要品种有蒙古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西南马,引入的有阿拉伯马、纯血马等,它们各有特点。但马的主要生物学特点是对环境适应性强,适于草原、荒漠,林区生活,耐粗饲料,耐严寒,在零下45摄氏度左右仍能奔跑,坚实的骨骼系统,发达的神经系统,发达的胸廓增大了肺活量,细长的四肢和肌腱从而保证了马具有持久善奔及敏捷性等特征。

  马年说马作文2:

  马不但是吃苦耐劳的动物,而且是家畜里面最有灵性和最为高贵的动物,素有“君子”动物的美称。

  新疆农业大学哈米提·哈凯莫夫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专门开展研究马的科学工作者之一。长年以来,他对马的生活习性了解较多。他说,马不但灵性很高,而且生活比较讲究,又比其它动物吃苦耐劳。一般情况下,一匹马的智力相当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它能根据自己的悟性来完成对同类及人之间的识别。

  哈米提教授说,马从出生到死亡,不论是取食还是睡觉,都一直站着。除非遇到不测之险,有病或者死亡的那一刻,绝不会躺下。在古代,伴随人类互相争战的马,晚上还能为军人守营放哨。在人类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军人因为有马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公马在种群里,在抵御同类和野兽的攻击和侵袭时,也是勇敢的“卫士”。

  马还是十分注重伦理关系的牲畜,因此它有君子的美称。1968年,哈米提教授把新疆伊犁昭苏种马场两匹公马驹转到巩留县牛场马队,5年后才把它们带回昭苏种马场。这年夏天,他牵了其中一匹公马准备和种马场的一匹母马进行交配。公马见到母马后非常兴奋地冲了过去,接下来的情形让哈米提感到很纳闷:公马闻了闻母马身上的气味后竟然安静下来,拒绝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交配。后来查阅了两匹马的资料后才发现,这两匹马是母子关系。此后,他多次做过类似试验并走访牧民,结果都相同。

  自古以来,马始终是人类忠实而勇敢的伙伴,曾经为社会生产力的推进、人类文化的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同时人类也给马极高的评价,积累了许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

  马浑身是宝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马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看重,马的身价也随之上升。

  马奶和马肉独特的营养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以生马肉、马奶为主要产品的养马业很快兴起。1989年的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肉马出栏46.5万头,产马肉4.4万吨。到2001年仅新疆生产马肉就接近4万吨。目前每年出口4万吨马肉,可创汇6000多万美元。

  其实,除生产马奶和马肉外,马的皮、毛、血、骨、蹄、脏器等副产品也可综合利用,以及用胃液、马血清和孕马血清等生产的医疗和生物制品,甚至现在马尿和马粪也被利用起来,孕马尿成了新的生物高科技产品。马浑身是宝现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相马“伯乐”今何在

  对马研究颇深的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马类科学专家姚新奎谈起马来忧心忡忡,他说现在别说发展养马学,就是研究马的人员也微乎其微了,全国只有几所大学里还存在着马类专业。对马类研究的高级人才更是青黄不接,好多先前对马有独到研究的人员,纷纷转行研究牛羊去了。

  在我国,自古以来马在家畜中的地位一直排在六畜之首,对马有研究的人代代不绝。然而近年来,我国马产业科研人员大量流失,甚至出现断层的局面。

  过去,在我国所有的农业大学里面几乎都开有养马课程,而且被列为必修课。现在,专开养马专业这门课的学校却很少了,至于专门设立养马教研室的大学,在全国几乎没有了。据统计,现在开养马课程的大学只有新疆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而且大部分学校把养马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上。

  有关人士认为,马专业这些年来比较清淡,主要和现行的产业政策有关。多年来对畜牧业的考核,只倾斜于牛羊,对马匹生产关心很少,从而导致马产业逐渐萎缩,研究马的人员也逐年下降。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得对马情有独钟的科研“伯乐”们扼腕叹息。

  中国马术的历史演变--马年说马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养马大国,早在古代各种马术项目就十分丰富多彩,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马术也在发生演变。

  据新疆农业大学马学专家姚新奎介绍,人们通常把以马为主体或主要工具的运动、娱乐、游戏、表演统称马术,它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对马文化认识的结晶。在我国,由军事、生产和由此发展而来的马术运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中国商周时期,“御”(驾驭车马)即六艺之一;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马术运动在唐代已达到较高水平。至于马球运动,汉魏时期已有记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是马球。从宋到元、明时期,马球和骑射仍受到重视,但清代禁止异族养马和开展军事体育活动,使马术运动由盛而衰。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术运动得到重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术运动。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1983年起恢复了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和奥运会三项赛(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及民间民族马术运动。

  现代马术主要包括竞技马术、赛马、民族民间马术、马戏、旅游马术、文化娱乐马术、医疗马术和军事马术。赛马则指以竞速为目的的各种距离的平地赛马、跨栏赛马和障碍赛马以及轻驾车快步赛、长途耐力测验。赛马分为传统赛马和现代赛马两种。传统赛马经费为政府和集体投入,观众只娱乐助兴饱眼福,无奖励可言。现代赛马与形形色色的传统赛马不同,它是一种把商品社会的利润法则引入其中,集体育、娱乐、博彩、募捐于一体的赛马活动。它除了保持传统赛马活动的体育、娱乐、健身、培育良种马匹等内容、形式外,它的特点是:性质商品化、机构专业化、参与大众化、收益福利化、管理正常化、手段科学化,已突破单纯体育和娱乐的范畴。

  马术运动历来以其快捷、惊险、雄健、优美的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经常骑马,可使人们体型更匀称、结实、精神振奋、自信。看赛马观操练,从赛马、骑师拼搏中可激发人的竞争意识,不知不觉陶冶性情,促进人类更加深入了解马匹,使人与马的关系达到一种更和谐的境界。

  马年说马作文3:

  金蛇狂舞之年对中国人来说真是个好年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终于"天遂人愿",举办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又获圆满成功,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人们为蛇年的快事频频打开香槟酒时,马年到了。

  一个不平凡的蛇年后面,注定要跟着一个不平凡的马年。2月12日,即壬午年正月初一,金蛇狂舞告一段落之后,中国该进入万马奔腾之年了,东方十二生肖文化覆盖的国家和地区也迎来意气风发的马年。

  奥运会参赛者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问:何种动物可以参加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答案是:马。

  体现人类素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上,有马与人同场竞技的项目--马术。非人类而参加人类的顶级体育盛会,可见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参赛马越过各种障碍和表演"盛装舞步"时所得的金、银、铜牌数,和选手们的奖牌一样计入所在国家和地区,马的"更高、更快、更强"同样得到奥运英雄所赢得的欢呼和荣耀,这大概是奥运会给予人类以外的动物唯一的礼遇吧。

  马在奥运会上表现的机敏和优雅令人倾倒,马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体现的速度更使人颠狂,而马在马戏团中的亮相,总是让座中大人孩子一片欢腾。

  马实在是一种智商很高的动物。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的《格利佛游记》里有一个"慧马(加因)国",那是一个由马统治人的国度,斯威夫特借主人公格利佛之口盛赞这个公正文明的理想国度,以马的贤良来批判人的卑劣以及社会的污浊。

  生产力的象征

  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考古发现证明,4000多年前的先民已开始有意识地养马。这与古籍中"相土作乘马"的记载的时间差不多。4000多年前,相土已懂得用四匹马驾车作为运载工具,说明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商部落畜牧业的发达。不过,活动于西伯利亚的北方游牧民族驯化马的历史更为长久,他们大约在5000年前已经将野马驯服,并套上笼头拉车了。"相土作乘马"十之八九还是受了西伯利亚人的影响。

  马居六畜(马、牛、羊、鸡、猪、犬)之首,是因为无论在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或者说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一直到近代社会农业生产尚未普及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办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以至今日,在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的一些落后地区,马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因而被农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在冷兵器时代,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无数匹马和人一起创造历史。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时,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像马这样深入地影响着人的历史。

  人对马的依赖,使人对马的关注胜过一切动物,甚至有时超过人本身。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为获取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发动一场战争。他派李广利率众远征击大宛,所得的战利品只是十几匹名贵的"汗血马"。此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像是流血,日行千里,也被称为"天马"。

  一些名马甚至与名将一样载入史册,这在冷兵器时代屡见不鲜。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杀前却将爱马乌骓托咐给亭长,此马因此而名扬千古。三国时代,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又有"人中张飞,马中玉追"之说。《三国演义》出神入化的描写,使这些马威名长存。

  民俗文化的载体

  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使它在人类文化中留有许多印迹。至今,大型文字工具书《辞源》还收有"马"和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151个。古人造字时,对各种体态、毛色的马区分极细,任何一种形态的马都有相应的方块字。比如骊是黑马,骐为青黑,骓为黑白相间之马,马(加因)为浅黑杂白之马,骠为黄色有白斑之马,骝为黑鬃黑尾的红马,等等。如此丰富多彩的与马有关的字,已足以说明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马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但仍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载体。

  中国自古有祭马的民间风俗,流行全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为天驷,是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教人牧马的神;马社是马厩中的土地神;而马步是为害马匹的灾神。

  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即司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单(加石旁)。金是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神化后四臂三目,相貌狰狞。

  蒙古族传统节日中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马背上的民族的节日,当然是最具特色的。清晨,他们穿上节日盛装,骑着马带着马奶酒,汇集到草原上,杀牛宰羊,备好奶食,太阳升起的时候赛马。赛马之后,大家宴饮、祝酒,在马头琴伴奏下纵情歌唱,直到深夜。这种习俗还吸引了其他民族甚至国外游客,每到佳节,各地赶来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将草原变成欢乐的海洋。

  其他民族关于马的节日也举不胜举,人与马几千年的感情已沉淀在民俗之中,就是后工业社会的文明也不能化解。

  比如,由马而生发的成语和熟语还顽强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和文章中。"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而"老骥伏枥"语出曹操,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害群之马"则指危害集体的人;"千里驹"却是褒奖年青才俊的好辞。"青梅竹马"出自李白《长干行》,形容男女儿童的友谊;"塞翁失马"典出《淮南子》,指坏事可以变好事。诸如此类的话少说有几十条,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比喻精当,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古人对马的偏爱,从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证明。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1975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张墓发掘出一匹铜奔马,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马作飞奔状,三足腾空,一足踏在一只鸟身上,鸟惊恐地回望,整个马的重心就放在这只鸟身上。分明是凝固的雕塑,却展现了天马行空的迅捷。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古人设计的初衷,试图为此马起一个贴切的名字。于是大量的论文出现,"天马"、"铜奔马"、"马超龙雀"、"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等,众说纷纭,但老百姓似乎更习惯称之为"马踏飞燕"。

  国家旅游局将这匹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实在是高明之至。古人旅游常骑马出行,春风得意马蹄疾。今人有车代步,有飞机往来,也可以体验"天马行空"的快感。

  人才的隐喻

  好马日行千里,然千里马十分难得。古人常以千里马比喻杰出人才。2400多年前的文人郭隗为燕昭王讲了一个求千里马的故事,以此建议昭王招揽人才。为马发动战争的汉武帝在求贤诏里,也在渴求千里马式的"非常之人"。

  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有职业的相马人。其中的佼佼者,被人誉为伯乐。伯乐本是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天马,所以将擅长相马术的人也称为伯乐。久而久之,伯乐被人格化,并出现了许多有关他的传说。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慧眼识俊杰的人比作伯乐。

  在封建社会,有许多杰出人物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蹉跎一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此浩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传说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千里马在拉着沉重的盐车,不禁大哭。马见伯乐也悲鸣不已。日行千里的良马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确实令人神伤。这是马的悲哀,实际上隐喻着人才被埋没的悲哀。中国几千年的选才制度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以至韩愈的叹息被人们无数次地重复。

  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28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