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舞台作文4篇
戏曲大舞台作文1:我爱京剧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戏曲大舞台作文2:我爱吕剧
大家可能想不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各种戏剧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吕剧,这让人感到很惊讶。不过,这实在没有什么稀奇的。我喜欢吕剧,是因为我们村里的吕剧迷特别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戏。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间,地点就在我们村的旧学校里。戏台后面原是教室,此时成了化妆室。上小学时,我总爱跑去看,一场同样的戏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当时,虽然看不懂演的是什么,但那豪华的场景、鲜艳的服装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为了看那些衣服、头饰,去看热闹,而不是去听戏。
现在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去看戏不再只是为了看场景看服装,主要是听戏。你看,帷幕一拉开,只见一个个姑娘莲步轻移,环佩丁当。这时,我会目不转睛地看个够。常演的吕剧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赶脚》、《墙头记》、《龙凤面》、《双蝴蝶》等。印象中,剧里的人物个个清秀美丽,形象动人。记得一位戏剧家曾说过,民间艺术是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我感觉,吕剧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地方,是它与我们农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差不多每一出吕剧都是根据人们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编写成的,因而具有朴素真实的特点。人们歌唱它,演奏它,总是有感而发的,所表现的感情是真挚的。应当说,这便是吕剧的魅力所在。吕剧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特点而吸引了我。
我喜欢吕剧的另一个原因是,爷爷是演了几十年吕剧的老演员,我从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爷爷,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声音,还能够唱出感情。有时,唱着唱着,他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现在,爷爷虽然已年迈,但唱上几段还蛮有滋味。平时走路,他还不自觉地显露出演戏时的姿势。因为经常听爷爷讲述,并常跟他去看戏,所以,我对吕剧更加喜爱了。
吕剧是我们山东的地方剧种。吕剧人美、舞美、曲美,极具表现力,我想,这大概是吕剧拥有成千上万吕剧迷的根本原因吧。但愿心爱的吕剧久唱不衰,永远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戏曲大舞台作文3:走近父亲的秦腔
父亲爱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总要在村里的戏台上唱上个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时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欢听那有板有眼的调子,觉得如同那时常爱吃的酸杏一样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时,则看得废寝忘食,毫无倦意。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亲对我痴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对。他说什么“唱戏是下贱人的职业,学好了也无用处”啦,什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嘴里虽然答应着,心里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然而我毕竟听从了父亲的话,被父亲送到了学校。日子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流过,秦腔的影子离我越来越远。父亲那宽厚结实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视他心灵的眼睛,当我听他唱那一折折声情并茂的秦腔时,也体味不出他那复杂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戏,转眼间已演了几折,当我戴着中学生校徽从无知逐渐走向成熟时,我才渐渐从心灵上走近父亲。虽然他的“唱戏是下贱人的职业”的观点带着浓厚的封建思想,虽然我对没能学唱味道醇厚、令人荡气回肠的秦腔感到遗憾,但我还是很感激他。是父亲让我学到了知识,走近他的秦腔。那一声声时而悲壮,时而婉约,时而苍凉的调子无不代表着他的思想感情,也从侧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秦腔寄寓着他全部的情怀。高兴的时候,他会在火炕上一边品茶一边唱;忧闷的时候,他也会唱上几句。父亲的一些性格特点在唱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记得在台上演出时,别的演员都不愿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亲却很乐意,他认为演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义。有人说他太固执,他却笑道:“唱戏的,何必当真呢?”父亲也挺有责任感,同台演员在演出时卡了壳忘了台词,他就及时小声告诉对方。他说不能蒙混过关,让台下的观众笑话,有的观众不懂,可他们中也有行家哩。村里有个老阿婆,一生无依无靠,孤独凄惨,平日里就爱听秦腔,父亲知道这个情况后,一有空就去给她唱。每当秦腔从老阿婆的屋里传出时,村里就有人说:“听,××的戏瘾犯了又没处唱了。”可我知道,那一声声的秦腔寄托着父亲对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里人哪知他的内心呢!
走近父亲,走近他的秦腔,我细细聆听着,我深深思考着。
戏曲大舞台作文4:越剧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著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