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读高三新编作文
阿Q读高三新编
阿Q急匆匆地赶路。旁人笑着对他说:“怎么,阿Q也有急事啊!”阿Q本来是无暇顾及的,不过他不会错过让自己神气的机会,百忙之中回了一句话:“我今年上高三了!”然后中了头奖般地欣喜。在他眼里读书人一直是让人敬佩的,尤其是高三学生。阿Q走进教室,老师已经站在了讲台上。要是以往,阿Q绝对会被老师罚站的。或许是老师今天心情好,没叫他那么做。阿Q在门口愣了一会儿,走到自己的座位。“人都到齐了,同学们……”班主任又开始高谈阔论了。阿Q本要和邻桌女生扯会儿闲话,不过他想读高三了,就该认真学习,和女生扯闲话是不像高三学生的。
如果因为和女生扯闲话而使自己不像高三学生,阿Q会烦恼。“绝对不可以!”阿Q无意中大声说了出来。他意识到大祸临头,惶恐地等待着。可事实并非他所想,老师并未怪罪他,这下可让阿Q犯迷糊了,要是以前,老师非让自己站一节课不可。“哦”,他仿佛大悟,因为他上高三了。“高三的学生,连老师都不敢惹?”他越想越精神,越想越神气,仿佛自己比当皇帝老子还威风,要是这会皇帝老子在他面前,他也会不屑一顾地神气起来。 不知是阿Q学习认真,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当下课铃响起时,阿Q才回过神来。“原来一节课这么快,以前从不觉得。”正当阿Q想出去玩时,他环顾四周发现其他学生好像没听到铃声,猛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听错了,可对面低年级教室里已是人声鼎沸,的确下课了,阿Q甚是不解。“唉!”阿Q朝自己脑门儿上用力拍了一下,抱怨自己真笨,都上高三了,当然得抓紧啦,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时间来学习。
可他还是无法静下心来,从对面传来的打闹声,让阿Q心神不定。阿Q脑中忽然闪过一句话:“要学会工作,就要先学会休息。”不知是谁说的,但是这可为阿Q解决了当前的问题。阿Q伸了个懒腰,心安理得地走出了教室。外面的空气就像阿Q的心情一样好。那个舒闲的清风吹拂着阿Q得意的心扉。“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阿Q望着操场上挥汗如雨的学生拼命地玩耍,意气风发地感叹道:“上高三真好啊,连休息都这么有诗意。” 阿Q是不爱好回忆的,他喜欢憧憬。他无时无刻不想到高三后的飘逸生活。然而当阿Q看着月考成绩单时,内心一片茫然。说自己一时失误,下次再来吧,总不兑现,每次都是这样想;说自己以后努力吧,又不知能坚持多久,最终是徒劳无获。不过阿Q顷刻间便神采焕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都有失意之时,何况我阿Q呢!”于是又雨过天晴了,阿Q又在美美地憧憬高三生活了……
阿Q读高三新编延伸阅读:阿Q精神的解读
阿Q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它来自鲁迅先生1921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被世人所运用。阿Q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关于阿Q精神,学术界有很多权威论述过。黄修已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称这种病态特征是精神胜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由于这种病态精神的支配,并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
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得到胜利的人用来维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种药方,也可以称为一种自欺欺人的骗术,常常表现在走向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中 。其实它是一种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严重地存在于被帝国主义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统治阶级之中,不只是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从人类思想的普遍性来讲,被统治阶级要受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旧中国国民中也就普遍存在着阿Q精神。阿Q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表现。比如当前,有些人看见别人超过自己时就说:"他算什么,我比他好多了。"这不是见先进就学,而是自我满足,夜郎自大,不求进取,又敌视别人进步。这其实是阿Q精神在现实中一种很普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