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1】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2】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路生梅大夫说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她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也在五十多年的时光里带给了她很多力量。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孩子们都知道路奶奶。在路上远远看到路生梅的时候,都会高兴地打招呼:“路奶奶好!”
她是“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最美巾帼奋斗者”。虽然有这么多的荣誉称号,但在几代佳县人眼里,她仍然是小路、路姐、路姨、路奶奶。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特别能感受到在这里大家伙儿对我的爱,我也爱他们。”路生梅对记者说。
路生梅,党的__代表,也是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
1968年底,24岁的路生梅还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当她离开北京 ,服从分配到陕北佳县县医院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在佳县生活这么多年。
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路生梅曾经也有去一家知名医院里为病人“望触叩听”的想法,但她最终选择了到西北的这个小县城,因为她坚信“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说,她一直记得老师曾叮嘱她:“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的天职就是这样。”这句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
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虽然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彼时的佳县县城却守着黄河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我24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一下就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过,但是我从没有想过退缩。”
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我不会生炉子,就来帮我生,每天都来。我这才慢慢学会,不再挨冻。”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可即使这样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路生梅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刚到的那年,路生梅到一个农民家出诊,看到了那家的贫困状况,发现村民对基本医疗知识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办法”给产妇接生,让产妇遭受了太大的痛苦。
“当时我觉得心都快碎了,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我决定要留在佳县,这里需要我。”
那次出诊回来以后,路生梅就给医院党支部写了汇报,自己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了23年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找各种书籍学习妇科、儿科、内外科知识,又找当地的老中医请教偏方,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一本《新法接生手册》几乎被她翻烂,全背下来了,然后路生梅在医院里、乡村里大力宣传普及新法科学接生。
路生梅有个原则:开药尽量简单,最好不要用太贵的药,尽可能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年轻的同事发现,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路大夫变成了一位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阵紧促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疗箱,跟着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当日大雪纷飞,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老乡实在不忍,说他隔天背孩子到医院就诊,但路生梅坚决不同意。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这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她说。
路生梅说每次给其他人送行的时候都是她心情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但是我曾诺过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他们。”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因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有时候看到我治过的我抢救过的病人,他们后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走出去贫困地区,又做了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佳县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帮了我一辈子。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他们却充满感激。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对他们好。”
医者仁心,医者佛心。在路生梅看来,做医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要设身处地得为患者考虑,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在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仍然有患者给路生梅打来电话问诊,路生梅一一耐心地听,认真回复。
“我闲不下来的,大家伙儿需要我。”她笑着说。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时,路生梅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不能做这些医疗工作了。我想再学学中医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学一些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给人看病的手段。”
有人说在时代的发展里面,承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
“什么叫承诺?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说话要算数,不打退堂鼓的。” 路生梅一诺五十年,一诺千金。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3】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__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4】
很多认识路生梅的人知道,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人,似乎有股子使不完的劲?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初到佳县时,艰苦的条件和环境远超路生梅的想象,但并未让她退缩。她在墙皮脱落的旧窑洞里“望触叩听”,背着药箱往返于黄河边的深沟险壑。一次出诊,路生梅看见产妇的家人准备用一把黑乎乎的剪刀剪断脐带,她冲过去夺下剪刀,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拿出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了她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信念。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路生梅把青春奉献给脚下的黄土地,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郑重承诺。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在佳县推广新接生法、创办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不仅自己成长为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如今,佳县的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退休后的路生梅仍活跃在为群众看病的第一线,20多年雷打不动坚持每周三天的义诊。路生梅说:“我走在佳县的街道上觉得很温暖,人家见了我都叫路大夫、路姨,有的小孩儿叫路奶奶。”她用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用令人动容的赤子之心和情怀,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展望未来,路生梅希望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地区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想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佳县医护工作者守护百姓健康的奋斗史,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动写照。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进一步完善保护、关心、爱护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长效机制,必将激励他们为改变基层医疗面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5】
路生梅又要回北京了。这一次,她是作为党的__代表,带着陕北人民的期盼和祝愿回家乡。
扎根黄土高坡54载——这个曾经地道的北京姑娘,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县城,从青丝乌发到鬓染霜花,将自己的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老区的父老乡亲。偏远小城佳县也成为她命运相系、用心守护的第二故乡。
1968年12月,路生梅24岁。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她,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告别家人,只身踏上远赴陕北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当她风尘仆仆,终于站在简陋的铁栅门外时却发现,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破旧的石窑洞。
号称“石头城”的佳县县城,喝的是毛驴驮回的浑浊黄河水,还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不会生火炉子,晚上只能睡冷炕……望着医院周围的空旷荒野,路生梅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
让路生梅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
一次,她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昏暗的煤油灯下,破旧窑洞里的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披散头发的产妇坐在土袋子上,孩子已经出生,一名妇女却一直死死揪住产妇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了,揪着头发就不会昏死过去。”另一名妇女拿来黑乎乎的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路生梅急忙抢下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为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哪里懂得,因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那一刻,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生育观念。
还有一次是在大雪天,路生梅下乡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十几里的路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时又是下坡路,摔怕了的路生梅索性半躺着滑了下去,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一个泥人。
患者是个得了麻疹肺炎的孩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呼吸系统传染疾病,严重肺炎也正是婴幼儿麻疹死亡的罪魁祸首。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治疗,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路生梅刚松了口气,有村民告诉她,村里还有几个孩子得了同样的病。路生梅果断将患儿集中在一起,阻断了传染源。
那几天,路生梅就住在老乡家,悉心医治、寸步不离。几天后,孩子们痊愈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拉住路生梅,塞给她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原来,老乡已悄悄量了她的脚底尺寸。看着大姐熬夜通红的双眼,路生梅感动得说不出话。
“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这样的承诺,被路生梅郑重写进了入党申请书。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路生梅在校学的是儿科,但在当时的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多科知识,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可供学习的资料有限,就托人从外地买;没有上级医生,就向书本学、向老医生学;每天晚上煤油灯下看书,夜晚12点前没睡过觉。很快,刻苦钻研的路生梅就成了医院的“多面手”。
医院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次,路生梅值班的第七夜,突然来了一个肠梗阻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患者得救了,路生梅却晕倒了,昏睡了整整一天一夜。
时光推移,当初和路生梅一起赴边远地区的同学们都陆续调回了北京。面对亲友的劝说和摆在面前的回京机会,路生梅却一再婉言谢绝——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儿科。
东奔西走、四处筹资……在她的主持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终于在1983年独立分离出来,路生梅出任首任主任。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路生梅送科里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学习;资金不足时,她就自掏腰包;她还将从外地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路生梅的努力很快见到成效,儿科成为佳县医院的骨干科室。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技能大赛中,拿下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同行们感叹:佳县是榆林地区最穷的县,佳县医院是全区医疗条件最落后的县级医院,佳县医院儿科却是榆林地区最好的。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医院儿科主任、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每天到家里找她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2018年12月,路生梅终于完成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她又向自己作出新的承诺: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每周一、三、五,她坚持义务坐诊。退休后的20多年来,经她义诊的患者累计超过10万人次。她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深入山区帮扶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请缨,希望能参加医院的一线诊疗。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大家常说:“路大夫总爱开便宜药,只为能让大伙儿瞧得起病。”如今的路生梅,是患者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奶奶”,也是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因为那句承诺,她信守一生,护佑一城。
能作为全国党代表参加党的__,路生梅十分兴奋。“上次回北京,是去年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当时,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路生梅激动地说:“53年前,我就是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服从分配到了佳县;53年后,经过层层推选,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谢谢三秦父老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又把我送回北京!”
“这次回去,深感责任重大。”路生梅告诉记者,针对群众关心的相关医疗话题,她进行了专门调研。比如,期望能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以解决更多儿童的就医需求;期望近年在榆林地区高发的过敏性鼻炎病症,能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还有降低儿科就诊医保起付线、优化户口所在地与就医地报销的便利性衔接等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家的所思、所盼原原本本带到北京去。”
在路生梅看来,陕北地区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让她深感欣慰:“佳县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我的人。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未来,我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继续为改变佳县的医疗面貌贡献力量。”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6】
今天的《__代表风采》,我们来认识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每周一、三、五,78岁的路生梅都会来到佳县人民医院,义务接诊。
患儿家长 刘洋:我们小时候也是过来看过路大夫的,可以说路老师既看我们大人,也看我们小孩,看我们家几代人。
1968年,路生梅从当时的北京市第二医学院毕业,服从分配来到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医生。当了解到很多山里的村民得了病,没法及时到县城治疗的情况后,路生梅就背着医疗箱,进村入户上门问诊。扎根黄土高原50多年,路生梅的足迹踏遍24个乡镇。她的家,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窑洞也成了她的第二诊室。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魏涛薇:哪怕是晚上、冬天、急诊,她都会跑去病人家里去看。
在路生梅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通过了二级甲等医院验收,还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拒绝了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佳县为群众看病。2020年当地出现新冠疫情,路生梅主动请缨,没能前往抗疫一线,她就带头开展线上诊疗。
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路生梅:作为一个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
榜样路生梅先进事迹作文【篇7】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说话声音清脆动听,很爱笑,这是78岁的路生梅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路向西,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坚定地许下“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从青春芳华到两鬓斑白,路生梅帮助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一生守一诺。
来到佳县后,一次难忘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那天,路生梅来到病人家中,救助一位难产妇女。“进门后,我看到昏暗的煤油灯下,产妇躺在一席装土的袋子上,旁边一位妇女用力地揪住产妇的头发,让她保持神志清醒。同时,接生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的剪刀剪断婴儿脐带。”路生梅连忙上前制止,用自带的消了毒的剪子和敷料,为婴儿断脐包扎。
这次出诊深深触动了路生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佳县的医疗卫生条件,推广新法接生。“我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医生,佳县的人民需要我,佳县的患者需要我,我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路生梅把这句誓言写入了自己的党员思想汇报。
年复一年,冬去春来。路生梅曾有机会离开佳县,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但她选择坚守承诺,继续扎根佳县。她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将儿科从内科中分离;在佳县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和实施儿童免疫规划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的她,依旧牵挂患者。“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路生梅把自己的电话和住址对患者公开,方便患者及时联系到她。
“2012—2022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10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路生梅说,她在这10年中的主要工作可以用3个词总结:义诊、宣讲、公益。
路生梅2016年年初被评为“感动榆林人物”,此后又获得多项荣誉,邀请路生梅宣讲的单位越来越多。“为党工作,传播正能量,用我自己的故事带动更多人去奋斗。同时,我个人的能力也在宣讲中得到锻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路生梅说。
2017年,路生梅开始走上公益之路。她组建了“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队伍,带领老年人一起开展公益活动。“起初,我对公益活动的理解就是帮助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奖金、慰问金为他们采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或为养老院购买医疗器械,为环卫工人购买保健品等。”后来,路生梅逐渐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她和同伴开始走到农村去,给留守老人送去快乐,帮助他们找致富的门路。
路生梅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退休后坚持义诊。“2018年,佳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都想聘请我,我当时没有答应。后来,我看到我的恩师已经98岁了,依旧在北京儿童医院出门诊,把自己的学识与本领奉献给患者,这让我受到了触动。”于是,在退休后的第19年,路生梅重新踏入医院的大门,不收取任何聘金,坚持每周3次义诊。她不光要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也要帮助这两家医院的儿科团队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传承医者精神。
当选党的_代表,路生梅十分激动。她感谢党和政府以及佳县老百姓对她的信任,也深刻体会到“人民至上”的意义。这段时间,她深入基层问需于民,了解社会动态,倾听百姓心声。她将带着基层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嘱托,承载着陕北老区人民的希望,履行这份神圣的职责。